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常感觉到常识性课文很难教,特别是对於怎样通过常识性课文贯彻劳动教育,觉得心中无数。从本期介绍的顾心瑜老师的“我教‘种瓜得瓜’一课是怎样贯彻劳动教育的”这篇报告看来,她的这课教学基本上是成功的。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它的优点很多。“种瓜得瓜”一课属於常识性教材,她这样教常识性课文是教对了;她这样在常识性课文教学中贯彻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实录一、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讲一篇与青山有关的课文,课文题目是——青山不老。我想知道怎样的山才是“青山”?生:就是长满绿树的山。师:“不老”,是什么意思?生:“不老”就是不会老的意思。师:那我就奇怪了,青山本来就不会老,它原本就是四季常青、千年不变的呀!这不是废话吗?作者又何必用一篇文章来强调“青山不老”呢!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的故事情节改写的。它是一篇承上启下的课文,既与五单元紧密相连,又为下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前后照应”打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明白“借箭”的原因是周瑜妒  相似文献   

4.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一、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可引导学生围绕“全神贯注”,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5.
《雪猴》是一篇阅读课文,安排在“九义”教材的第九册第五单元。该单元的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运用,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二是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弄清作者是抓住雪猴的哪些特点来写,以及怎样通  相似文献   

6.
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课文,首先要围绕“体会文章里含着的意思”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对各篇课文作全面分析,明确本组课文的共同点;理清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以及本组课文与其他组课文的联系;把握好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圳练。  相似文献   

7.
<正>一、温故知新:在梳理问题中形成任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手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简单的话语说一说。生: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师:请你把“风趣幽默”写到黑板上。生: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手指拟人化了,读起来很有意思。师:这是课文的一种创意表达。也请你把“拟人化”写到黑板上。《手指》是谁写的?  相似文献   

8.
一、这是七册“看图学文”的第二篇。图上画的是“绿色的办公室”的环境位置、列宁在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坚持斗争的。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代“绿色的办公室”的位置;第二自然段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新增的说明文 ,作者以确凿的材料 ,翔实的数据 ,说明了黄河 2 0 0 0年来变化的情况 ,分析了黄河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办法 ,读来令人信服。教学时 ,我在学生读课文 ,初步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着重于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一、紧扣题眼 弄清“变化”课文题眼是“怎样”一词 ,紧扣题眼 ,教师设问 :近 2 0 0 0年以来黄河原来怎样 ?现在变得又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轻读课文 ,划出有关词句 ,并填写下表 :时间变化的情况原因何在数千年、数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自然条件好 ,…  相似文献   

10.
一、这篇课文一共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第一句讲“我们”是怎样的人;第二句讲小学生不仅要爱学习,还要爱劳动;第三句讲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习。三句话连起来的意  相似文献   

11.
《养花》这篇课文写得很有特色。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内容,学习写作知识呢?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抓“乐趣”——明中心课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解题  相似文献   

12.
《古井》(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五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关一口古井的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说明了古井的作用,教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这篇散文选取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题材,阐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感情色彩,是一篇文道俱佳的优秀教材。教学这篇课文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一、抓好字、词教学课文中生字较多,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教学“熹、暮、络、绎、筲、漉、瘸、酬、歉”等字。要注意读准“绎、筲、瘸、酬、歉”字音。“熹、  相似文献   

13.
一、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反复阅读, 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问。  相似文献   

14.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谈第九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的教学安徽张敬玉张德华第九册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挑山工》和《可爱的草塘》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前者借事喻理,蕴含深刻;后者借景抒情,文质兼美。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这是进入高年级的第一个侧重...  相似文献   

16.
一、熟悉教材 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问。  相似文献   

17.
《草地夜行》是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红军的高贵品质和小红军的思想发展变化,同时结合本组的训练项目:“怎样选择材料,”领会这篇课文是怎样选择材料突出中心的。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预习生字、生词,初探课文思路预习时要求学生按以下四个问题进行:①自学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初步掌握课文要求掌握的五个生字及所组成的生词;读准几个多音字的字音。②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题略)。③把排列错乱的段意调整好,再根据段意结合课文分段,并总结出主  相似文献   

18.
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该教什么,应该说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排意图很明确。单元“导读”规定的单元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并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作文练习。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只要求学生弄清三个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2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3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如果从积累材料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环保色彩十分鲜明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9.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小语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发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姜菇 《云南教育》2000,(11):34-35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注意段与段的联系”。《读写例话》中明确指出,在讲读这篇课文时,一是从“内容上”,一是从“形式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为落实这一阅读重点,课后“思考·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训练:1.按照参观的顺序填空。(通过填空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形式上”的联系。)2.刘家峡水电站是怎样利用奔腾的黄河水来发电的?(通过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内容上”的联系。)3.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各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