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业功能定位的再反思 为什么要做作业?翻阅古今中外诸多教育论著,关于课外作业的论述不为少见。如我国古代的《学记》中关于“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论述,就是把“居学”(正是指学生休息时的课外作业)与“正业”(即正式的课程1作了对应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凯洛夫的《教育学》,乃至杜威的《明日之学校》中,都有对作业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业设计:一方待精耕的沃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早在《学记》中,就有对作业的论述。"退息必有居学",是指学生的作业既有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练习内容,也包括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这方面的内容,即指我们当代说的广义上的课程或作业。  相似文献   

3.
秦莉 《甘肃教育》2014,(24):23-23
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课外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  相似文献   

4.
大凡有教学活动,就会有学生作业。《学记》中就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说,可见作业自古有之。从广义上来说,作业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作的各种课程,是教师要学生学习的工作。无论在课内、课外、课前或课后,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要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课业,都是作业。  相似文献   

5.
论闲暇教育中美育的重要作用陈红,马长安闲暇教育,早在2000多年前,《学记》就曾有个精辟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①...  相似文献   

6.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记》中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里的"正业"指的是正式课程,即课内学习;而"居学"则是休息时的课外作业,只有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相结合,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最近在检查各年级作业时,我发现小学生的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并不十分乐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常听到学生如是说:“又要抄了。”“放假几天这些卷子做得完吗?”语文教师如是说:“礼拜一交上来的作业最差了。抄点生词都抄不像!”“这几个字,像什么东西!”……学生为什么要抱怨?教师为什么要抱怨?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记》中写道: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学校就既有课堂学习,又有课余活动。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既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值得借鉴;但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们仍坚持现代和前现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所谓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作业是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业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学记》中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两本书     
简韶 《幼儿教育》2002,(12):46-46
《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与《学前创造教育活动设计》这两本书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九五”专项课题“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研究的部分成果。《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吴安春 《教育史研究》2006,(2):89-93,98
本文求本溯源,从西方“德性论”哲学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指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是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与德性成长是同一的,重视人在自我发展上自立、自主、自成的内在超越精神。这对于重新审视和合理地理解创造的本质内涵,以推进创造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人把闲暇看作是“美好的生活”.希望在闲暇时发展思想和良知。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明确提出闲暇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张充分利用闲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学记》中就有关于闲暇的精辟论述“藏焉,惰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相似文献   

16.
“生存论”的教师创造观.是以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并培养完整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这一线索,来探索教师的创造。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认为,探索这一问题要有新的突破,必须要超越传统的“知识论”教师观的局限性而实现新的转轨——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人把闲暇看作是“美好的生活”.希望在闲暇时发展思想和良知。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明确提出闲暇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张充分利用闲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学记》中就有关于闲暇的精辟论述“藏焉,惰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它引发出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接受轻发现、重统一轻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课程观,必须首先对其深层的哲学基础进行置换,也就是实现从认识论哲学向过程哲学的转向。在过程哲学视野中,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过程课程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学记》教育思想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相长”语出《学记》 ,但是现在为教育界广泛使用的“教学相长” ,已非《学记》之原义 ;《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 ,论述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但强调的是课外学习的作用。准确地阐释《学记》中的这些思想 ,古为今用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创造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观经历了一个不断系统化的演进过程。创造系统观包括创造力的系统构成观和创造力的系统运行观。它认为,创造力是多种因素力的“合力”,创造是多种因素,包括创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征、人格倾向与环境或情境因素等共同影响的活动。该观点对开展多元化、系统化的创造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