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闽剧艺术中心大楼主立面外墙浮雕壁画的创作 ,探讨浮雕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同一性关系 ,展现“写意”创作手法在建筑环境中的装饰审美和标志性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仇晓玲 《考试周刊》2014,(96):180-181
<正>一、教材分析开展校本教材《立体画——纸制浮雕》,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活处处可见浮雕与纸制浮雕的创作素材,用材简便,制作有趣的立体画,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教学题材。让学生收集生活学习中废弃的纸作为创作材料,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变废为宝的创意课程。二、教学重点学习纸制浮雕的技法,将其运用到创作中,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3.
张冬 《时代教育》2014,(12):278
汉代浮雕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通过汉代画像石与瓦当及汉代浮雕镜表现方法等方面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浮雕教学的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曹启良  祝砚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9):73-75,88
浮雕艺术是传播特定时代精神、表达审美意识、优化文化环境的重要手段.面对人类新的文化环境--现代城市环境,现代雕塑家既要继承传统浮雕艺术的精华,又要对城市环境进行时间与空间的深层文化内涵挖掘.从城市空间与浮雕艺术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围绕城市建筑和浮雕工艺特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愈来愈富有概括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等特点,他们或以庄重、沉稳、的效果体现宏大的气势;或以行云流水的线条,传递着浪漫的柔情。浮雕艺术,作为审美的独特构建,如何走进小学生的视野,成为孩童时代探究的素材呢?在指导"七彩梦"艺术社团  相似文献   

6.
<正>设计意图锡纸浮雕画的制作,就是运用锡箔纸(简称"锡纸")较强的可塑性做出锡纸格子底板,以尼龙绳勾勒出所需要的纹理凹槽,再配上丰富的色彩,创作出一幅画面完整、具有立体质感和特殊美感的绘画作品。锡纸画在艺术效果上能弥补普通纸画作品中画面过于平整、无法表现质感的不足,在艺术手法上将绘画技法和手工技法有机融合,能促使创作者灵活整合多种技法如水粉画、拓印、编织等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7.
"环境陶艺"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其运用在欧美已成流行趋势,中国的起步则比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建水中医院大型紫陶浮雕墙的创作给人们的启示就在于,在进行环境陶艺创作时,把握传统文化特色,借鉴典型民族文化符号,同时体悟民族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代陶艺观念,创作出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与文化精神的环境陶艺,才是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浮雕艺术自原始文化以来,一直是整个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对浮雕艺术历史的回顾和对其现代的展望,解析了几千年来浮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并在对浮雕与圆雕区别的论述中阐明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特征,通过人声来塑造听觉艺术,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艺术更富有鲜明的表演性.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将"一度创作"作为依据,歌者通过歌声将内在的情感与意境展示出来,并将有声的歌唱转化为艺术想象.声乐艺术中的二度创作尊重原作,歌者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的精神在于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陶瓷,是我们祖先伟大的发明之一,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使陶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人类积累了丰富的装饰经验,创造了印、彩、喷、刷、贴、捏、堆、剔、划、刻、镂、雕、腐蚀等多种手法.浮雕,作为陶瓷装饰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浮雕在陶瓷领域的应用,更是成就了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