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分子是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中描写的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钱钟书先生以一个学者的角度冷眼看尽世间知识分子群像,揭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知识分子责任缺失和文化劣根性带来的时代悲剧,发人深省。本文对《围城》中知识分子的传统与现代内涵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龙路 《现代语文》2006,(1):100-100
一、围城围住了谁?仅仅是女人吗? 为什么坚守围城的总是女人?从20世纪80年代的刘慧芳《渴望》、孙柔嘉《围城》、杜梅《过把瘾》到90年代的夏小雪《牵手》、杨红英《空房子》直到林小枫《中国式离婚》,似乎一直是女人在打一场艰辛的守城之战。  相似文献   

3.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出身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三十年代后期陆续在英法等国留学。回国后,任西南联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这段时间,钱钟书陷落在上海。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渊博的知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是现代文坛上有名的低产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被海外学者誉为“一支独秀走天下”,国内读者也因为《围城》而称钱钟书为“文化昆仑”。钱钟书及其《围城》获如此高的声誉,除了《围城》题材的开拓,作者刻画人物的维妙维肖以及小说绚丽流畅...  相似文献   

5.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6.
《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废都》中的庄之蝶,分别生活在上世纪30、40年代和80、90年代,二人在性格弱点、自我迷失、精神苦闷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反映出不同时代知识分子难逃的相同宿命。同时,这种宿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关于《围城》主题的研究文章有十数将之多。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比较接近的看法。比如著名老作家李健吾就认为《围城》的主题是“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挑脱”。~(1)郭志刚则认为《围城》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一群独特知识分子”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宣告了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失败”。~(2)而胡范铸、王伟及台湾学者周锦都是从“精神欲求不满”,从“围城意识”入手分析的。认为《围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反映了有着丰富精神活动的人,心灵水难满足”。因而“冲出了这个‘城’,又陷进了那个‘坑’,身在这个‘城’,又向往那个‘城’。”是“不易满足的欲望,使得人们奋斗不懈”。~((3)(4)(5)) 也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入手分析的。如李频就认为“按作者的创作动机,《围城提要‘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反映以方鸿渐为首的新儒林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作者的基本倾向”。因此《围城》的主题“是指责社会”。”敏泽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则说:《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是一部对行将崩溃的旧社会的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写照。”~(7)温儒敏认为《围城  相似文献   

8.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围城》在塑造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形象时,潜意识里隐含着作者对笔下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所提出的种种不公平的指责,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曲解和偏见。并且,作家运用作品中叙述者的绝对权威,无形中剥夺了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  相似文献   

10.
学者们对《围城》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至今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围城”说、“爱情”说、“揭露现实”说和”人生境况”说。笔者认为,探讨《围城的主题固然不可轻视作者的创作初衷,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文本实际,还要分析作者的创作态度,以科学的方法和公正的态度探讨《围城》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问世以后,各方面的评论很多,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为各家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围城》的意蕴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有的研究者认为,《围城》是一部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长幅画卷,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有的认为《围城》是行将崩溃的中国社会的生动写照;有的认为《围城》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爱情小说,艺术地阐明了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结婚如身陷围城的爱情哲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应当说,这些分析在其各自的视点上  相似文献   

12.
《围城》对存在的荒诞性的刻画与思考,带有鲜明的存在主义色彩.存在主义哲学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形成一股热潮,这对作家钱钟书的观念和创作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无可避免地使《围城》打上了存在主义的印痕.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在《围城》中如同一个智者,目睹世间万象,众生百态,其作品中的讽刺光圈既有对芸芸众生命运经历的唏嘘无奈,又有如一位冷眼旁观的世外高人对人性的宽容与调侃,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钱钟书式的讽刺心态。《围城》中作者对这一心态充分释放,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喻、象征以及心理描写,表现出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就其中的具体表现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在《围城》中如同一个智者,目睹世间万象,众生百态,其作品中的讽刺光圈既有对芸芸众生命运经历的唏嘘无奈,又有如一位冷眼旁观的世外高人对人性的宽容与调侃,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钱钟书式的讽刺心态。《围城》中作者对这一心态充分释放,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喻、象征以及心理描写,表现出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就其中的具体表现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6.
《围城》以抗战初期为背景,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生活,以冷峻辛辣的笔调形象描绘了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中的一群丑角,通过冷嘲热讽、鞭辟入里、设喻模态及情趣盎然等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而反映当时社会灰色的生活以及特定环境下无聊无为的社会群体。小说的修辞艺术特色:一方面从讽刺艺术的角度探讨作者的写作艺术,一方面从比喻艺术的角度探讨作者的写作艺术。小说通过这两方面艺术手法的运用,细致、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生动、幽默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从而使小说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7.
《围城》中几个女性的婚恋、家庭观念,尽管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最终归宿却惊人的一致,即对于男权社会的自觉依附。文章从《围城》中苏文纨、鲍小姐、唐晓芙以及孙柔嘉等几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着眼,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作者曾对《围城》全书的喻例作了穷尽性的统计收集。文章在此基础上对该书的各类比喻作了简要评析 ,仅从比喻修辞这一角度引导读者欣赏《围城》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术界对于《围城》中的人物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认为这些看法尚浅尝辄止。通过对钱钟书创作时的心理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具体的剖析,本文作者认为《围城》所写的是知识分子“惰民”群体。由此,本文对这种“惰民性格”的由来,以及“惰民”形象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一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意蕴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更为深入;二是多种批评视角的灵活运用;三是对于《围城》的创作缺陷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但是,拘泥于单一批评体系的《围城》研究也正在显露出它的危机。只有借助形式、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模式,才可望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