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们常说,环境是最能教育人和影响人的。校园环境具有隐性教育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心理接受的程度,即环境建设的内容是否转变为学生的内心需要。现代教育注重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使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巧配“良药”不言苦——浅谈批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一、顺“天时”,应“地利”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除了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做到顺“天时”,应“地利”,以使批评收到正效应。笔者认为,在下列情境下暂不适宜批评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  相似文献   

4.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实践中,因偏态性的教师批评而致师生间屡屡冲突,由此极易孕育和催生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从而增加了思想工作的难度。所以,研究批评所产生的学生心理效应,有利于建构教师更为科学的批评方武。  相似文献   

6.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来的实践,我摸索了一套管理班级的方法——暗示法。 暗示法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于它以无批评的形式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但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暗示大体可分为: 一、环境暗示。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影  相似文献   

7.
人是喜爱赞美而厌恶批评的,若批评不当,极易产生负效应.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一方面学生免不了犯错误而被批评;另一方面学生因自尊而在心理上抗拒批评.如何灵活地转化这一对矛盾,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一门艺术,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教师怎样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批评艺术.……  相似文献   

8.
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下面谈谈教师批评学生六忌。  相似文献   

9.
教学负效应是一种与预定教学目的相违背的心理反应。例如,教师希望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但小学生学习后却认为违反一点纪律无关紧要;教师想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言行一致做老实人的道理,但学生却认为老实人吃亏,做人不能太老实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负效应削弱和抵消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小学生对老师的正面教育产生怀疑、忽视、厌倦。抵触等不洁心理,有时甚至出现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道德要求,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思品课教学负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来自三个方面。一、教师因素思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教育性言语情感、行为是产生负效应的原因之一。有的思品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一种负面强化,即通过否定学生的某种行为,使他情绪上受到一种被罚的体验,而抑制原有的反应,禁止他的不良行为。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知错悔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挨了批评就产生抗拒心理,是极自然的心理反应,即使明知“其错在我”,一旦挨了批评,心理总觉得不是滋味,本能地对批评产生抗拒心理,批评的效果就等于零。因此,为了使学生理智地接受批评,班主任必须具备“化抗拒心理为进取心理”的某些技巧。一、给学生留有“心灵的避风港”有的教师批评…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68年罗森塔尔和杰克布森(Rosenthal & Jackbson)发表他们在奥克学校的实验结果。即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最终导致学生智商的提高,教师期望正效应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不是所有的教师期望都会产生积极效果,它也存在负效应,这种负效应都会对学生和教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批评方式,防止批评产生负效应.笔者常用的批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教师期望负效应的各种表现、成因及其对策。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表明 ,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但是 ,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效应实际上是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的。关注和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产生是广大教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批评学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必要方法。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也能使全体学生特别是犯有类似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但是,我们在运用批评这种教育方法时,要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一定注意避免生硬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力求使学生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批评,领悟道理,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批评的艺术     
黄建华 《小学生》2012,(11):31-31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我们教师工作的目标也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知识引导、循循善诱的批评教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形成,心理发展及行为规范。为了使学生正真成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让学生在教育中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的个性、自尊得到保护,错误行为受到约束,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一、无言式批评这种批评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的学生享受的关爱很多,都很  相似文献   

16.
对一名教师来说,恰当地批评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施教手段,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运用起来一定要考虑周全,否则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越批评越不上进"的情况。提高批评的质量,掌握批评的艺术,就能与学生在思想、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交流,使学生比较顺从地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较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学业、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年第9期刊登的《批评的艺术及功用》一文,介绍了十四种批评的方法及功用,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教师要真正领略批评艺术的真谛,还需要掌握一些批评的心理原理,使批评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下面介绍十二种批评的心理效应及具体策略。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产生的作用。第一印象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能在感知者心中保留较长时间,且不易改变。教师在对学生的感知过程中,也会产生这种印象。如某生给教师留下好的第一印…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德育效应分为三种,即正效应,我们所期望产生的;零效应,我们要竭力避免的;负效应,我们要努力克服的。文章指出,严重型负效应、长时型负效应、隐蔽型负效应是危害最大的负效应;分析了教育方法、校风学风、社会大气候以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德育负效应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加强学校德育正效应和克服、削弱学校德育负效应的方法:第一,因人施教,实行德育个性化;第二,集思广益,实行德育民主化;第三,巧用德育弥补法。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德育效应分为三种,即正效应,我们所期望产生的;零效应,我们要竭力避免的;负效应,我们要努力克服的。文章指出,严重型负效应、长时型负效应、隐蔽型负效应是危害最大的负效应;分析了教育方法、校风学风、社会大气候以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德育负效应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加强学校德育正效应和克服、削弱学校德育负效应的方法:第一,因人施教,实行德育个性化;第二,集思广益,实行德育民主化;第三,巧用德育弥补法。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心理中,教师期望效应是发挥巨大作用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期望在给学生带来深远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因一些问题伴随着消极的影响。描述教师期望负面效应的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