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鹏禹 《学周刊C版》2014,(8):214-215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对长篇小说、话剧、散文以及京味文学的贡献在现当代文学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本文着力探讨了北京文化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以及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相似文献   

2.
鉴于老舍小说研究史上对老舍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忽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即:巡警形象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特的第一人称叙述方法及隐痛的悲剧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对长篇小说、话剧、散文以及京味文学的贡献在现当代文学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本文着力探讨了北京文化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以及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相似文献   

4.
老舍小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意识,具有极强的平民化取向。这种平民化的创作追求,构成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独到的文学景观。从作家本体、文本审美性与文学史意义等三个维度考察,可以看到老舍小说平民化重要的价值内蕴与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5.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的力作之一,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使老舍在选取全知视角的同时,通过对中国民间说书技艺和西方叙事技巧的吸收运用,完成了视角在人物外部和内心的双向流动。这种视角的跳跃实际上为语言的使用和人物的刻画提供了便利,老舍在视角流动切换中对叙述和人物语言的京味儿语言进行糅合处理,以人带事,从而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纷繁复杂的事件和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并从中显示出老舍在抗战时期对文化和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鉴于老舍小说研究史上对老舍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忽视,本从三个方面即:巡警形象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特的第一人称叙述方法及隐痛的悲剧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研究老舍小说的修辞风格,是为了欣赏和学习作家老舍的语言艺术。本文主要从修辞方面谈了老舍语言幽默风格的两个特点:活跃文学的幽默、婉而多讽的幽默。  相似文献   

8.
《好的故事》是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内容的散文诗,在语言运用上,既有诗的优点,又有散文的特征。本文从大量运用富含诗意的修饰词、运用意象的营造和组合建构诗意、运用音乐美传达诗意三个角度谈论了《好的故事》的诗情美,再从语言运用方面的朴实和自由探讨《好的故事》兼具的散文式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9.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0.
老舍小说的景物描写极具个性,不仅将写景融入小说的整体架构,而且巧妙地将景物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本文试图以《二马》中的部分写景段落为例,分析老舍笔下景物描写的特色,探寻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并试图为深入理解老舍小说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唐昕 《文教资料》2010,(24):21-22
本文通过对老舍小说及其中人物的分析,从老舍的小说幽默形态:消解"伪饰"的健康微笑;老舍小说幽默的依据: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这两个方面,提炼并深化老舍小说的幽默特质,进一步深刻理解老舍"笑"背后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老舍小说研究,注重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探索老舍小说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外部研究。本文试对这一研究现象进行梳理,对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与不足,做出态度公允的判断和评价,以期更进一步推动老舍小说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老舍小说的分析,指出中西冲突和新旧矛盾是构成老舍小说的文化主线。  相似文献   

14.
老舍小说呈现着浓郁的平民叙事风格。民间叙事、打造“京味”艺术品格,追求亲切幽默的艺术格调和浅白平易的语言风格是其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15.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里“运用”显然是一个关键词。让幼儿通过语言的运用“乐意与他人交谈;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是《纲要》语言指导的目标。三到五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包括“字、词的理解和表达;句子的理解、表达和运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当然,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从勤于积累到学会运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着力引导、点拨。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促进其转化。 一、品味比较,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 运用准确的语言,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可通过造句或选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究竟”一词有两个意思。于永正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水上飞机》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言的"汉味"、辞格、象征意象三个方面,探讨《落日》小说的语言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本文以《赤壁赋》为例,借助课堂流程,从语言解读、语言建构、语言运用三个层面来探索“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讽刺幽默的语言、反讽手法的运用、悲喜剧因素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天堂消息》喜剧特征进行探讨,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从而认识作者对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义务教育小语大纲(新修订稿)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具体问题。第五册第七组有《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三篇讲读课文和《我和企鹅》一篇阅读课文,还有一个“基础训练7”。根据本组课文是写景状物,语言准确生动、优美形象的特点,教学时宜注重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感悟语言;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本组课文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在说、写中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