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  相似文献   

2.
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公开课,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作为公开展示,原因大家都能猜到一二:第一课时的教学没有第二课时容易出彩,不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也因为重视不足而出现了诸多的弊病:  相似文献   

3.
曾立珍 《教师》2012,(16):68-68
一、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  相似文献   

4.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 ,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不管是哪一级的观摩课、研究课 ,大家上的几乎都是第二课时 ,即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 ,多数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学习效率低 ;除了学习掌握生字新词以外 ,不知做什么 ;不少观摩课、研究课还有“垫底”的现象。就讲读课文的教学来说 ,不但有全课的总目标 ,而且有每一课时的分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 ,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同等重要。第一课时的教学是二、三课时教学的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 ,同样应以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正>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一般会将课文划分成二到三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比较熟悉,但是平时的教学研讨中却少有涉及,通过留意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展示课、观摩课,甚至是竞赛课中很少有人能够执教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成为大家忽视的一个盲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普遍认为第一课时比较难上,教学内容不好安排,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认为第一课时没有多大意思,不能出现精彩课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研讨课、交流课中,我们常常观摩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难觅踪影。偶尔听到,也是课时不分。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往往上得很单薄,而第二课时常常是"发胖式"的教学。有时教师为了教学的全面,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学全无主线,流程相当混乱。我认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当是互补的关系,好的教学,应当让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得益彰。一、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很多教师都不喜欢执教第一课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课时的词语教学比较难"出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词语教学无足轻重,课堂上带领学生读读说说就算了;有些教师虽然对词语教学很重视,但采用的是比较死板的、标签式的词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第一课时教学模式化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厌烦,影响教学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要优化教学的策略,才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呈现别样精彩。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区级赛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九色鹿》的第一课时。代表学校参赛,我心里没底:刚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有点开窍,在忐忑中接受了任务,谁知参赛的是第一课时。这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呢?  相似文献   

1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许多纷繁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以及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重复的阅读、字词的学习等,较之第二课时略显乏味,学生在课堂上被限制得比较多,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观摩名师名家的语文现场教学时,我总是被他们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设计深深地吸引和折服。有的特级教师会用两个课时呈现出精彩完整的一节课,有的则会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第二课时教学。敬佩之余,内心不免会出现些小困惑:小学语文到底上些什么内容?哪些内容应在第一课时完成,哪些任务该在第二课时完成?怎么让第一课时也能上得精彩纷呈?如何上好小学中段语文第一课时?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引领孩子们走近文本,扎根文本,落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但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一些在无奈之下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的老师,为了增加公开教学的看点,在第一课时干起了第二课时的活儿.  相似文献   

15.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教学如同登山,而第一课时的教学则宛如驻足于山下。由于山下景色不及风光无限的险峰,很多教师常常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相对于第二课时的个性教学而言,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因而常常忽略对第一课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导致第一课时的教学千篇一律。1.多次朗读,兴趣不浓第一课时的教学介于预习初步感知和第二课时精读品悟之间,对于学生已经没有任何的新鲜感,更没有第二课时所带来的深刻体验,加之教师对于第一课时完成"保底工  相似文献   

17.
说明:这篇课文共三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指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给课文分段。第二课时重点讲读第三段,半扶半放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语言训练。第三课时让学生讨论比较第一、二、三段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是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18.
请看在平时的教学视导、听课活动和教师基本功考试中出现的几个例子。例一:一位教师在执教第七册第二模块第一单元"China town in America"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相似文献   

19.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就一篇新课而言,第一课时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轻第一课时、重第二课时的现象。造成了第一课时结构呆板、内容单调、效率不高;第二课时内容多、形式复杂、师生负担重的偏颇。渠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为改变这一现状,历经六年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五步教学法”。该教法的五个程序前铺垫、后延伸,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这里刊载《讲读课文第一课时“五步教学法”简介》及教学设计,旨在引起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黄金时间”,精心设计和安排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讲读课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谈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铭 《时代教育》2010,(3):286-286
语文教学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多地体现工具性,而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如何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有机地统一,尤其是在第一课时进行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指导,笔者拟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