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梅花诗的发展历程,梅花从先秦时期注重它的果实即实用功能,发展到魏晋时期对梅花审美功能的发现初露端倪,再到宋朝文人士大夫注重梅的形态内涵即注重梅的品格象征寓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朝这一审美象征功用的发现是梅花发展史上梅花意象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生发出对梅花的喜爱,进而形成独特的文人梅花情结。张道洽作为南宋末期的诗人,以300余首的梅花诗获封"梅花诗人"。在内容上,题材多样,有岭梅,千叶梅,照水梅,瓶梅,墨梅,寻梅,折梅,嗅梅,仿梅,忆梅;在艺术上,清洁,平和,随意而发真情,但又不免单调,重复。  相似文献   

2.
梅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品格之象征,尤为人士大夫所钟爱。金农写梅不受古法所拘,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以梅为师”,不求形似,重在尚意。其渊博学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历代写梅形式上呈现了鲜明的个性,形成了金农梅花的独特创意。  相似文献   

3.
梅清姿神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又有孤高亮节,不同流合污之品格,所以又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但在中国的传统名花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相似文献   

4.
梅清姿神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又有孤高亮节,不同流合污之品格,所以又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但在中国的传统名花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相似文献   

5.
梅花,美丽而不妖艳,清韵而有芬芳,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于诗(词)人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的筹异,他们笔下的梅花形象便风姿各异,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象征和意趣指向。大体说来,主要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多生于幽僻之处,色淡香清。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中空多节,经冬不凋,是刚直、谦逊、不卑不亢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荣,多用来象征恬淡自处、傲然超群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具有浓郁茶文化的长篇小说,作家王旭烽以茶文化为审美指向,说史道今,通过塑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茶人形象,讲述百余年华茶的兴衰起落,以茶的品格喻人格精神,用茶文化的奥妙精深象征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理工科博士呈现规模大、年轻化、全日制化的特点。为提高我国博士培养质量,以非定向的全日制理工科博士为重点,探讨理工科博士高尚学术品格的三大维度,认为崇高的道德力是理工科博士高尚学术品格的基础,健全的人格力是理工科博士高尚学术品格的保障,不竭的创新力是理工科博士高尚学术品格的关键,并就理工科博士道德力、人格力、创新力的结构与提升路径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0.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梅花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之所以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相同的品格。梅花被人格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本文从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梅文化现象成因两个方面挖掘梅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阳羡词派是清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派.阳羡词人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咏梅词.其咏梅词中萦绕着深深的故国之思:题梅花图以抒故国情怀、咏梅怀古以抒故国之思、相约探梅中流露故国之思.阳羡词人咏梅词中故国之思的产生与他们对咏梅文学的继承,阳羡地域的探梅习俗,以及他们身处易代的人生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曹寅在梅花诗里既表现了他自己对君子高标人格的追慕,也表现了他对曹宣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和睦的期盼;还表现了对具有"超世之志"、"不屈之节"的前明遗民和江南士子的敬重。  相似文献   

14.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张可久的散曲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从中抽绎出湖光山色、水边佳丽、东坡诗兴与林逋梅魂等因素,以此作为切入点恰可观照张可久的心灵指向。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史上,梅花很早就被文人赋予了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到了宋代,咏梅成为文人的一时趣尚,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一生以大量的诗篇咏梅,在梅的意象中,或寄托高远的人格理想,或传达脱俗的诗艺理念,或寄寓深切的怀乡之情,托意丰富,风格清迥,梅花的人文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相似文献   

17.
人格范型作用在古今中外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教育资源。在不断弱化着这种作用的教育现实中,人格范型价值的重建,就是要在学校的教师与管理工作者中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格精神,促进管理队伍基本精神素质的良性转化,建设与社会其他从业者迥然有别的管理队伍,建立对教师与管理者严格的行为约束制度,使其在进入教育过程的时候,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良好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18.
论素质教育对德育与美育交融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美育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道德与审美以及德育与美育具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美学原理对“美”“合目的性”属性的表述,表明了美具有善的功能,从而阐明了德育与美育交融渗透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不仅仅将“德”视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素质,因而德育必须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追求其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总趋势对德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大约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是一部以雄浑宏阔为基调的古典名著.作品着力刻画了一百零五位男人和三位男性化的女强人的形象,这一群聚义梁山的英雄好汉以其健壮的体魄、超凡的勇力、粗豪的性格和高大的人格精神而响震天下,充分表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教师道德理想人格就是教师职业中的最完美的道德人格,是教师的高尚精神及其外化的感性显现。教师道德理想人格意识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