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
采用叙事学的方法,从叙述语态、叙述语式、叙述结构三个角度分析《边城》的叙事策略,对作品中如何体现清新的文体风格和淳朴的湘西风情给予剖析,并对作品的明暗结构线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求给《边城》的研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中心展开研究,通过解读沈从文其人和《边城》的创作背景、景物描绘以及人物塑造所包含和体现的丰富的乡土文化意蕴,深入挖掘、阐释沈从文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情怀和《边城》的乡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曲人性美的田园牧歌,《边城》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进入江苏高考语文文科附加名著目录后,它更引起高中生的广泛阅读。为达到阅读有效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泛读精读都是方法,但本文想以叙事学的叙事性要素为切入点,从叙述话语的时间、意象、叙述内容的结构等方面对《边城》作一些导读分析,以便更好帮助学生总体把握文本,阅读理解这部作品。《边城》以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湘  相似文献   

5.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潘大林的《穿过丘陵》与沈从文的《边城》无论是在取材或是布局、风格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相似并非是简单的仿效,而是同中有异,在个别地方如叙述角度、象征意象与情感渲染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对《边城》的丰富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初读《边城》,我们会被它的表层结构所迷惑,认为作者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翠翠与两兄弟的感情纠葛。运用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边城》中有一系列的二元要素存在:两种爱情观念的对立;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碾坊与渡船的对立,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初读《边城》,我们会被它的表层结构所迷惑,认为作者主要写了小主人公翠翠与两兄弟的感情纠葛。运用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边城》中有一系列的二元要素存在:两种爱情观念的对立;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碾坊与渡船的对立,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共同组建了《边城》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课本中节选了沈从的名作《边城》,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笔以为应当引导学生解读《边城》命,唯其如此,才能领略这篇传世佳作无与伦比的美。重读沈从的《边城》,又一次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一种全新的感觉漫上心头,用七个字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边城》出自于沈从文,著名文学作家之手,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边城》,描写了一个普通小镇的社会状态。作者运用优美文字,将普通的小镇生活,以灵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该部作品,围绕一位名叫翠翠的普通船家少女的爱情故事,展开文章的叙述。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边城》这部作品的展现,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善良的,也清楚地展现出作者对于人性美的强烈诉求。但是,在我看来,作者所描述的人性过于偏向善良,而关于坚韧等方面的描写存在着一定局限。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边城》与生活实际,就人性美进行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12.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描绘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笔法,它们详尽、细微、生动、具体,呈现出一幅真切的图景,是现实生活场景最忠实最严格的临摹。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叙述层层深入、精简得当、引人入胜,象生活一样真实,但又比生活更富有戏剧性。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有比较多的司法描写,这种描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塑造人物尤其是对小说幽默、风趣风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成了推断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写定是吴承恩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4.
就鲁迅小说中关于民俗方面的描写,从民俗事象、意蕴、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的人物和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是人们远未读懂它.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讨福克纳独树一帜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分析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对克里斯默斯和莉娜两位主人公的生动刻画,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探讨人物身份和人物描写上的巧夺天工,以及福克纳使用语言来探索人物的潜意识活动,进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社会言情小说,《恨海难填》主要篇幅在写社会,主要成就则在言情。小说描绘了一种高尚而平等的现代爱情,同时涉及到传统孝道的主题,写出了人性的深刻与复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缺陷,为现代通俗小说的深化作出了贡献。不过,小说艺术表现方面的不足在通俗小说界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18.
狄更斯在他著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 ,因此 ,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19.
刘姥姥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位乡村老妪。她是一个小人物,地位低微,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安排的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这个新的叙事视角的开拓,大大拓宽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