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项脊轩志》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配套参考书把句中的"先妣尝一至"译为"先母曾经来过一次"。笔者认为,把"一"讲成"一次"太拘泥于"一"的常用意义了,不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话: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相似文献   

3.
一、选段在线项脊轩志(节选)归有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  相似文献   

4.
阅读郑老师的这个案例,我们似乎觉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由“肤浅”走向“深入”,一步步由“表层意义”走向文本本然的“深刻意义”。学生也在用最后一次的阅读理解来“反省”自己初读、二读的肤浅。但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学生起初的阅读就是肤浅或者错误的吗?学生反复阅读后的见解就是深刻的或者正确的吗?后来的反复阅读后的理解,就是对起初阅读理解的否定吗?我觉得未必!尤其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未必!其一,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时序上,“感性、感觉、感悟”一般处在“理性、理解、分析”之前,这可能…  相似文献   

5.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曾经”的意思。这里的“常”也以作“曾经”讲为宜。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的解说由于太简略,因此曾经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过怀疑,这是可能的。但讲成人们常常对他的说法怀疑,就不大合乎实际了。 “舟人大恐”的“舟人”被讲为船上所有的人。我认为应照课本注释,作驾船人讲。只  相似文献   

6.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7.
课本对《过故人庄》诗“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就菊花”所作的注释是:“赏菊花。就,靠近。”笔者认为,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诗的话,把“就菊花”理解为“赏菊花”是可以的;但结合全诗来体会,这里说  相似文献   

8.
我做班主任已有几个年头了,今年是我最快乐、最轻松当然也是最出成效的一年。其原因是我比以往少了些“辛苦”,多了些“智慧”。其实也就是换了换工作方法,换了几种新角色。角色一:退居幕后的顾问进入三年级,孩子“挑担子”的能力有所增强。为此,将班级的各项工作明确分工到每个学生中,使其各担其任,各负其责,从而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必要时,班主任多帮一把、扶一下,多观察、勤指导,把担子让学生来挑,把成功让学生来尝。角色二:“人情味”浓的评委这里的“人情味”既包括公平、公正,又包含同情、理解和特别关爱。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用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  相似文献   

10.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是否到过零陵?古今学者都未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 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说:“开元十三年乙丑,太白出游襄、汉,南泛洞庭,东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还憩云梦……”。“乾元元年戊戌,终以永王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未至夜郎,遇赦得释。还憩江夏岳阳,复如寻阳。”据王谱考证,李白似乎只到过洞庭,没有涉足零陵,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肯定了李白到零陵的游踪,他认为李白是在流放夜郎途中游零陵的。而郭沫若的《年表》则认为李白流放获释后来过一次。此外,近来出版的王伯祥的《增订李太白年谱》与八三年编写的《永州文物志》,均无李白至零陵事迹。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册子《李白》,对李白至零陵事也说得较含混。笔者认为,李白一生到过零陵两次:一次是年轻时期出蜀远游,一次是流放获释后返回途中。  相似文献   

11.
《小学青年教师》2004,(9):33-33
正:备尝bèicháng误:倍尝bèicháng错例:倍尝人生的艰辛。辨析:“备尝”,受尽。“备”,尽,全。不要理解为加倍地体验而写成“倍”,因为这里不存在倍数关系。正:备受bèishòu误:倍受bèishòu错例:倍受凌辱。辨析:“备”,尽,全。备受凌辱即是受尽了凌辱,备受折磨即是受尽了折  相似文献   

12.
我读了《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5期上刊登的王昌荣和方碧波二位老师撰写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质疑》一文后,很有感触,并颇有同感。在这里,我也想就此补充说几句。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一些传统的提法和经验,的确有再认识的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们历来都这样说。这究竟对不对呢?我认为,从学习语文必须强调读来看,自有其道理。但是,“书读百遍”就一定能“其义自见”吗?答曰:未必。前些年,我在县教委教研室工作时,常常到小学去听课,  相似文献   

1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比如y2=2ax,a≠0)中既含有二次项又含有一次项,可以用“二次”来表示“一次”,这样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均可以表示为(y2/2a,y)(不妨称为“设点”)。这种设法避开了常规的“设线”方法,这种处理手段对于处理抛物线中“与直线斜率相关的问题”和“直线过定点问题”这两类热点问题,常常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两个常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常常独树一帜,别具新见,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现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阐述:其一,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二句,自古以来,一般都认为“别枝”与“半夜”对应,属于偏正结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说过:“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语文学习中,语言揣摩是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或句进行深入体验。它将理  相似文献   

17.
也许很多香港的观众未必认识徐静蕾,其实徐静蕾来头不少,她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更是大陆新四大花旦的其中一人。这次亚视重头剧《世纪之战》监制韦家辉竟找来一个全新面孔的大陆演员徐静蕾担任女角之一,而且一人分饰两角,可说是一次大胆尝试。静蕾表示这次拍港剧,要感谢监制给个这么好的机会,她:“其实我都有一点担心,香港观众可能未必接受到,希望出来效果好,得到香港观众认同。”第一次拍港剧,徐静蕾亦体验到香港人做事拼搏的滋味,而且还熬出病来。“拍《世》剧都相当辛苦,由开始至终我都患感冒,我戏分都算多,日夜赶戏,休息时间不足,弄到感冒菌困在身体里还瘦了4磅。”对于这个第一次的成绩,静蕾有很高期望:“我不知香港电视节目收视多少点才最好,但我个人认为,最  相似文献   

18.
小题大做     
“未必”与“必当”《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从小就聪明过人,能言善辩,答对敏捷。一次,孔融到当时享有盛名的李元礼家作客,谈吐让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来晚了,听了别人对孔融的称赞,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之意),大未必佳。”孔融当即反击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听了,十分尴尬,面红耳赤,无以为对。  相似文献   

19.
高秀娥 《课外阅读》2011,(12):121-122
三年来,他一直在我的班里,我看着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有主见、倔强的小男子汉;我看着他从一次次的“事故”中感受父母的“爱”;我看着他振奋过、冲动过、沮丧过、感恩过、流泪过,从他这里,我体会到了很多:成功、喜悦、沮丧、灰心、甚至是绝望,而我从没因自己的情绪而对他放弃过,我拿出了我的“真爱”来“拯救”他。  相似文献   

20.
一支颂扬先妣的优美赞歌──我读《桑中》牛福林自汉儒以来,几乎所有的《诗经》研究家都认为《庸风》中的《桑中》是一首“刺诗”,而我的观点正相反,认为《桑中》是一首颂诗,是周人颂扬先妣的优美赞歌。诗不长,为讨论方便,先录于下:桑中(《诗经·庸风》)爰采唐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