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精彩地道出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画廊中,无以数计的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为其做了最为生动的论证。与其对应,有人将新闻称为“事学”,且不论这一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但它也简练地道出新闻的基本特点,即一切新闻均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没有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文学———“人学”,新闻———“事学”,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出二者的分野。然而,做为本文所述的人物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却在这分野上似乎兼备了文学的特征,写事也是写人,写人更是写事。但二者的重合毕竟不是“‘人学’+‘事学’=人物通讯”,它的重心仍必须落在它的以事实为基石的新闻种属上。清代金圣叹曾把《史记》和《水浒》进行一番比较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因文生事却不然,只在顺着笔性走,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位才子说出了史实和演义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颇给我们以启示。毫无疑问,写人是文学的优势。做为文学作品中的“人”,得益于“因文生事”的特性,使其可以顺着笔性,通过诸如虚构、集中、夸张等手法,而不必顾忌“脸是山西,嘴是山东”的囿于事实的窘迫,从而得到丰富与发展,塑造出富...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文贵有情","文贵情真"。写小说、写诗歌、写电视剧本强调一个"情"字,那么写人物通讯更应如此。抒情在新闻作品中有其特殊的格调,它与诗歌、散文中的抒情是不同的。新闻作品是用事实来说话的,容不得半点虚构与夸张,必须严格受到真人真事的制约。但是,新闻作品并不是只能冷面无情地摆事实、讲道理,它也需要用感情色彩去渲染,需  相似文献   

3.
赵红 《新闻爱好者》2011,(7):124-124
人们常说,"文贵有情","文贵情真"。写小说、写诗歌、写电视剧本强调一个"情"字,那么写人物通讯更应如此。抒情在新闻作品中有其特殊的格调,它与诗歌、散文中的抒情是不同的。新闻作品是用事实来说话的,容不得半点虚构与夸张,必须严格受到真人真事的制约。但是,新闻作品并不是只能冷面无情地摆事实、讲道理,它也需要用感情色彩去渲染,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最忌造假失实,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完全不顾事实弄虚作假的现象已经少了,但是新闻中“局部地区”人为地掺假的情况并不鲜见,突出的是写人物新闻、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不少是真人真事假思想。这种人物的思想常常是被记者和通讯员理想化了的,或者是想当然加上去的。这种真人真事假思想的报道实质上也是假报道。新闻报道中掺杂了不真实的思想,不仅会失去读者和听众的信任,连被报道的对象也会  相似文献   

5.
有人作过调查,如果把写人与写事的新闻作品加以比较,读者更喜欢看有关人的作品。但是,也可以说,人又是最难写的,写得非常成功尤其难。不信,问问你自己,迄今为止,真正成功、真正打动过你的人物描写,有几篇? 《猛虎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文,算不上非常成功。但是,在用外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方面,它有某些特色,值得一读。在世界范围来讲,南亚岛国斯里兰卡的内战,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很小。但是,它旷日持久、拉锯式地打了将近十年,伤亡人数日渐增加,竟然成为当今  相似文献   

6.
王少华 《档案》2017,(8):27-31
在《聊斋志异》中,《连城》是一篇颇为耐读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小说通篇洋溢着"知己之爱"。尽管从蒲松龄提出这一命题三百多年来,各种解释解说众多,但大家一致认为小说描写和歌颂的是男女之间置生死于外的"知己之爱"。也就是这种爱情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在小说中,作者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内容,具体地描写了乔生和连城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人物思想、性格的发掘上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8.
潘程 《新闻采编》2007,(4):22-24
新闻人物,是备受媒体关注的人物,也是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及时关注和报道新闻人物的社会活动,也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写好新闻人物,特别是人物特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深入了解新闻人物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因为人物特写的报道客体是人,无论其地位有多高,经历有多么神奇,但毕竟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  相似文献   

9.
新闻人物.是备受媒体关注的人物。也是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及时关注和报道新闻人物的社会活动,也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写好新闻人物,特别是人物特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深入了解新闻人物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因为人物特写的报道客体是人,无论其地位有多高,经历有多么神奇,但毕竟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新闻文体正在变革.我认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逐步形成新的边缘文体,可以是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通讯是和消息、特写、调查报告并列的一种新闻体裁;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讯报道的是真人真事,散文通常写的也是真人真事,在这一点上散文接近新  相似文献   

11.
现场人物特写是新闻摄影中讴歌英雄模范人物最得力的表现形式。优秀的现场人物特写照片,对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鼓舞、激励作用。今年伊始,《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辟了《看今朝》人物专栏,全国新闻摄影学会也开展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新闻人物摄影大赛,这将推进全国和我省现场人物特写摄影技艺的提高。现场人物特写的拍摄,要求作者仔细观察现场、研究现场,准确地把握现场环境,恰到  相似文献   

12.
新闻人物特写,是报纸新闻体裁的一种形式。它的写作特点,主要是用描写的方法,去刻画现实中的正在发生变化的事实。要描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新闻人物特写,简单地说,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人物报道,是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而不是象文学作品那样主要写人。这就要求所写的事要有新闻价值,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真实对新闻人物特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感人的首先不是文字,而是人物  相似文献   

13.
自穆青同志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通讯以来,我们不少记者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但算得上好的真正的散文式新闻通讯却不多。9月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发表的张松青、邓全施两同志合写的《半城绿树半城楼》一文, (以下简称“半城”)可算得上真正的散文特写,读后,令人倾倒。我这个没有去过南宁的,读后也想去凤凰城旅游一番。它立意新、手法高,有文采。说它手法高。因为它在短短八百字的特写里,  相似文献   

14.
杨升 《声屏世界》2005,(7):58-58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相合的产物,它以文学手法来描写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不能像小说那样塑造典型、虚构人物和情节,而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典型。这对于每天都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坚持在第一线采访的记者来说,是可以及时发现和挖掘典型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在保证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也非难事。  相似文献   

15.
(二) 通讯特写,往往反映事物的全过程,篇幅可以长一些,时效性虽然也很重要,但没有新闻特写要求那么严格,只要抓住了新闻由头,多少年以前的事都可以写进去,它与新闻性的报告文学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通讯特写适合于写人物和事件,要有细节,寓理于情,该简练的地方惜墨如金,该细腻的地方泼墨如水。这种体裁写起来比较自由,可以写景,可以柔情,  相似文献   

16.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汛“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张,反对写一串或一堆事例,因为不如此人物通讯就短不下来,长风就刹不住。认为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空言无力,还是举正拿在手边翻阅的《旧唐书》中的《白孝德传》全文为例。白孝德,安西胡人也,骁悍有胆力。乾元中,事李光弼为偏裨。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铁骑  相似文献   

18.
长期做新闻工作,终日看稿改稿,深感有些新闻稿件,写人物对话用力不勤:要么不善加选择,信手拈来,滥竽充数;要么话语浅薄,思想不隽永,不能给人启迪;要么缺少锤炼功夫,率意为之,表达平平;要么言谈少个性,不能反映对话人物的性格与职业特征……凡此种种,不禁使人掩卷叹息。写好人物对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之一。特别是写人物消息、通讯、特写等,都有赖于通过人物对话,画龙点睛,把主题思想写突出,  相似文献   

19.
我学习写作是从写人物特写开始的,直到现在,我还把它作为我写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形势瞬息万变,新人层出不穷,人物特写这种形式,不论把它划为文学范畴,或者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都是一件反映现实生活最有力的武器。它不像小说那样要有高度的提炼、概括和完整的故事性;它要求我们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形象地、轮廓地描绘出来。因此,它反映生活和斗争就更迅速,教育、说服和影响读者也最有力。小说和人物特写,就其描绘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充分地展现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来谈,它们是共同的。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为创造形象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小说作者可以靠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生活感受,加以概括、想像和对题材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谭健 《军事记者》2006,(4):20-21
2004年11月4日,阿拉法特因病重被送往法国治疗(离去世只有一个星期),《洛杉矶时报》推出一篇人物分析式特写《这个人是谁?下一个又将是谁?》(戴维·格罗斯曼)。作者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厚实丰满的“不死鸟”——阿拉法特的形象,写得朗朗凸形、呼呼有声、幽幽传神,让人依稀感到一个人物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该文为什么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笔者私下揣测,很大程度上与其巧妙写法相关,我姑且把它叫做人物分析式特写。文章内容如何暂付阙如,这里只剖析它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作为时代之翘楚,阿拉法特是一个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