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学创作,除汉族作家外,还有不少聚居在长江和乌江两岸的土家族苗族作家的参与。粗犷刚烈和滑稽多智是重庆少数民族学的整体风貌。在重庆少数民族作家阵营中,除50年代即已开始创作的小说家孙因和寄情山水的诗人冉庄等老一辈作家外,近年还涌现出不少出生于60年代前后的新生代作家。新生代作家不仅创作小说、散,也创作新诗;不仅对生命价值进行评判,也注重对悲和悲剧意识的表现。新生代作家的创作虽在题材、体裁及创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既秉承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创作观,以“人”为中心,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又愈发关注当下时代生活,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与时代担当。同时在创作群体上深受现代文学熏陶的老一辈作家笔耕不缀,新生代作家亦逐渐成为时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也在自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滋养下佳作不断,70年的中国文学成就斐然。对70年来中国文学和重要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也有助于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黎族作家文学起步于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历经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描写以及文化思考方面还比较单薄,创作的艺术技巧方面也普遍有待提高;存在这些不足,除了基础的薄弱外,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生代”、“晚生代”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先是“60年代生”,继之“70年代生”,他们的审美选择与精神向标都显示出了区别于前代人的不同风貌,90年代末,朱文、韩东等更是大张旗鼓地发起了轰动文坛的“断裂”事件。但现在看来,“新生代”作家与80年代精神在个体价值、审美价值及现代性追求上仍有一脉相承之处,真正与80年代文学精神发生“断裂”的是晚近崛起的“80后”一代。惟其如此,当年的“60后”、“70后”新生代在今天已经不再给人以陌生的“新”的感觉,他们当中有许多作家也已经是当下文坛的主力军,他们的创作已经渡过了曾经的接受与批评的矛盾期,被批评界与文学史写作者纳入当然的研究对象和叙述对象。“80后”作家与文坛之间的不解、冲突和矛盾相较于当年的“断裂”事件犹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关于“80后”创作的评价上,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现象理性地对待,认真地研读他们,但更多的研究者对他们的拒绝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种拒绝或者是沉默或者是漠视或者是彼此不理解的批驳,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远古以来,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远古以来,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对报告文学创作现状的考察 报告文学创作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在近几年中,除有关报刊组织作家评论家对报告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讨外,还有不少文章围绕其创作现状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较多的意见认为,在近年的报告文学创造中,虽然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一定追求的作品也时有出现,但总体说来,报告文学在社会中的名声和影响力已不如从前。作家肖  相似文献   

9.
民族儿童文学创作2008年中总体上并无大的变化,但新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1.深入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层面,使题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儿童文学民族性得到更充分呈现;2.民族作家的创作视野愈加广阔,从新的时代高度来关注城里的民族儿童;3.表现手段有突破性进展,更加注重和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征;4.亲情主题上更多地显示出对民族传统美德的承扬、对民族纯朴家风的颂扬;5.及时关注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和加强,创作个性愈来愈被艺术家所重视,并成为艺术生命的独特标志。与此相适应,批评界也对作家的创作个性给予特别的关注,除刊出了不少对它的专题研究文章外,即使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往往有专节谈创作个性。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实属可喜,然欣喜之余却又感到不满和焦虑,因为在这些文章中,有时往往把创作个性和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混为一谈,而较少探究创作个性本身的内在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乡土文学占主流地位,乡土小说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主要的切入角度,是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民族韵味。即使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也是批判地加以借鉴和吸收,非常注重维护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与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2.
"荒诞"是新生代小说重要的叙事手法之一。相对于80年代的荒诞小说和先锋小说,新生代小说家们不仅注重在小说内容层面上借助"荒诞"这一叙事手法来呈现深刻的哲理性,而且注重在形式层面上通过"荒诞"技法的使用来还原世界荒诞的本质面貌。当然,新生代小说家在使用荒诞手法进行创作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新生代小说作家成年期均在80年代.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城市题材、流浪情结、叙述方式以及传统文化观等方面从形式上看表现出一定的相近特征,而在内在意蕴方面却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苏学军是"新生代"重要的科幻作家。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尘暴》与《远古的星辰》,都以遥远的外星球作为背景,通过创造世界、捍卫和平等重大题材,表现出昂扬奋发的英雄主义气概,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新生代"科幻作家中,显示出独立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民族学》1998年度发表的少数民族作家的部分散作品进行评析。当前“散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无序状态,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在此环境中所坚守的几个散创作主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散创作没有怨气、牢骚气和小家子气,而是着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较深层的思索,进而表现出的是一种清正之气。  相似文献   

16.
台湾女性文学自50年代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的中国传统型女性文学,着重表现对传统意识的屈从;60年代的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女性文学,着重表现性意识的反叛;70年代的新女性主义高扬的女性文学,着重表现主体意识的觉醒。近年来,新生代中的女性作家,又突破叛逆者模式,走向自我意识的独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丰富多彩 ,潮起潮落。文学越来越重视对大写人的书写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思潮的变迁上 ,还表现在作家的主体化创作上  相似文献   

18.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州文学走向本土化历程中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他将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形上的沉思转化成为创造澳洲本土文学而努力的自觉的使命感,因此其创作不仅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注重关注心灵的真实,而且执著于挖掘被淡忘的民族精神、解救当代澳洲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作家萧红、柔石、沈从文都在20世纪的30年代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写下了反映民族灾难、民众疾苦的作品。创作都带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他们投身到解放民族和改造民族的时代浪潮中,对时代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蕴含在他们作品中的独立的思考与独特的审美,是那个时代共同奏响的绝美的乐章,形成沸腾雄浑的时代大合唱中绝妙的混响。  相似文献   

20.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一直都将对民族身份的追问作为自己的书写内容之一。本文试从两位不同时期的作家汤亭亭和任璧莲着手,结合两部文本《中国佬》和《典型的美国人》进行对照阅读,旨在探讨在后殖民视角下两代作家在创作意旨、表现内容等方面对民族身份的认识是从一种种族对话到种族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