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的理念愈来愈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然而,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这些理念时发生了偏差,在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朗读指导的形式化、肤浅化、程式化、模式化、唯技巧化上。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教育前线教师们的认可。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读得人格;②读得人情;③读得入境。  相似文献   

3.
李润泽 《考试周刊》2011,(24):65-66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当下.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教学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理念发生了偏差,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朗读指导的形式化、肤浅化、程式化、模式化、技巧化上。我们来看几个实际教学例子。  相似文献   

5.
廖发梁 《云南教育》2004,(32):17-18
朗读作为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胆采用“以读带讲”、“以读代问”、“以读带答”等教学形式,以改变繁琐分析的传统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意强调朗读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希望能引起教师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当下,“以读为本”的理念已深入语文教师的内心。然而,一些教师虽然明白“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久而久之。朗读在学生眼里便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对于朗读。他们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朗读水平更难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得主动,读得深入,读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理念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将其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有的教师在践行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如,在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出这样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自由的、独特的阅读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文就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如何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到整个教学全过程中,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在指导朗读中落实“以读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实现。“以读为本”绝非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参与其中。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对此,教师要针对课文特点,灵活指导读书的方式,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范读。范,即榜样,模范。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紧接着写自己真的看到了“像瑶池…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在实践中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认可。然而,一些教师在践行这些理念时走进了朗读教学的误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李春明 《广西教育》2014,(45):58-59
正笔者发现,不少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阅读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课堂缺乏活力,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才能使阅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效果突出呢?笔者认为,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朗读式阅读教学指的是以朗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的阅读教学,教学过程遵循"以读为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理念,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相似文献   

13.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朗读训练只是流于形式。据此,笔者就自己的观察、体会、做法列举一二,求教于方家。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读的目的性不强。教师让学生读了,但大多是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让学生读,要读到什么程度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读的自主性不强,呈被动读的态势。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调动,无所谓主体性与独立性,从而落入“死读书”的怪圈。…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就传统教学的“读”、“悟”、“做”三点 ,重新审视教师行为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一、读既然是阅读教学 ,师生面对文本 ,必然涉及到有声朗读 ,从朗读入手 ,也是达到感知理解教材目的的必然途径。中国古代的教育也正是从阅读入手 ,在学生的开蒙阶段以大量的朗读、记诵、积累引路 ,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都是对传统朗读意义的表述。阅读教学重要的常规武器应推朗读 ,而最具引领作用的则属教师的范读。我们常见有的语文教师阅读课上大搞繁琐的剖析、讲解 ,有的甚至另…  相似文献   

18.
章春燕 《学子》2014,(9):29-29
一、营造气氛,凸显“读”味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才能凸显出阅读教学本色。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语文课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光芒。怎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