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编写者选取了《我与地坛》《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等四篇文章,旨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中的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中的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生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的第一个话题,由“生命使世界美丽”和“它们也需要爱”两个主题构成。教材从自然界的生灵万物宏观引入,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了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本身是“有缺憾的艺术”。它的缺憾,主要是因为细节的处理不完美:“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后感悟到要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我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美丽的生命》。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分别由《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我们的身体》三个话题组成。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从珍爱自己的生命,到为他人的生命献出自己的爱心。《美丽的生命》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通过呈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的美丽图画,让学生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命,用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的第二篇。这篇小说的可读性很强,学生通过自读完全能把握故事梗概,但对于文章的主旨往往理解得不细不深,抓不住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黄哲雯 《教育》2008,(12):17-17
今年9月秋季开学以来,云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其中,昆明市第一中学推出了让学生模拟写遗书的方式。(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高语必修二2006年的修订,除了写作部分与必修一作了同样的强调和课文顺序作了一些微调之外,课文没有新增,仅删去屠格涅夫的《呱……呱……》和人民网报道《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两文,处理得十分精当。愚以为探讨一下删改的原因,对于深入理解编者意图,把握好这套教材的灵魂,从而使用好这套教材还是有益处的。这册必修二原编在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三板块《生命的礼赞》中屠格涅夫的《呱……呱……》为什么删去?我想,可能有以下原因。本专题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以及英…  相似文献   

10.
《死人的时代》是法国当代皮埃尔·加斯卡尔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掘墓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经历与见闻,揭露了“二战”纳粹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并对生与死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即坦然面对死,珍爱生命,重视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题《让生命之花绽放》,课时安排1课时。本课内容围绕如何珍爱生命展开,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意在让学生明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弃生,强调要学会承受挫折、勇敢坚强。第二个环节:"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端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做到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第三个环节:"延伸生命的价值",阐述了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是不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05,(10):11-12
上海市教委最近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珍爱生命”首次出现在《小学生守则》中,《中学生守则》则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  相似文献   

13.
【教材依据】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第二个主题: 《我们的生命——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教学目标】 1.通过探寻生命历程的活动,了解成长的不易, 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相似文献   

14.
舒晋瑜在《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一文中说:“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教《我与地坛》便有此感。如果把《我与地坛》中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仅仅理解成《教师教学用书》说的“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如果说从文中对残疾人的痛苦描写中得到的感受仅仅是“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我觉得这实在没有完整而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没有理解史铁生。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相似文献   

15.
“问题的个人”是洪子诚为当代人文学者面临的困惑而描述的精神现象;“第一文本”则表征学者进行学术探索的精神原动力。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为解读其“问题的个人”背后的“第一文本”之特殊结构提供了样本。“第一文本”有三个层面,其一,精神层面;其二,与生命信仰相连接的学术人格与伦理层面;其三,思想层面。第一、二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形成的裂缝,由此形成了“问题的个人”。  相似文献   

16.
《敬畏生命》一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是不太好理解的,父母对儿女的付出、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这类话题,他们是不会有深刻认识的。怎样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珍爱生命呢?我有了“算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学生熟读课后,我请每位同学拿出本子与老师一道计算“父母养育一个儿女直到他(她)大学毕业共需要花费多少钱”。  相似文献   

17.
执教初一新教材(人教2003年8月版)的教师也许都会深切感受到:新教材明显瘦身,更加集约,也更加开放。以新教材第二课《珍爱生命》第一框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为例,其第一栏目《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和生命的美好和可贵,酝酿、燃起学生珍爱生命的激情,构成第三课知识的逻辑基石,为本课以后的生命价值取向和青春价值取向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材概述】本专题涉及《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学时代的特点、少年所具有的梦想以及我们为此而应采取的对策、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来享受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原因以及要求等。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命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积极探索有意义的人生等。  相似文献   

19.
黄晨虹 《生物学教学》2008,33(11):43-44
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苏科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课中,我尝试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整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绽放生命之花”一课,如何让生命意识薄弱的初中生敬畏、珍爱生命,创造、拓展、延伸生命价值,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姜夏艳老师执教“感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