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内容。其中综合思维含义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地理综合思维指人们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科渗透、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等途径,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并在内涵上表现为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三个方面.本文结合历年的全国卷地理高考题案例,阐述如何借助常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和矩阵图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建模,加强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训练,侧重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指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正确认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综合思维是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学生通过分析区位条件与特征,熟练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而地理实践力则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与能力.四大要素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所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应着力从教学方法上实施创新举措,旨在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根基,提升地理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5.
王志军 《学周刊C版》2023,(21):99-101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综合思维的内涵界定为,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核心素养,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这一思维方式与能力的培育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高中地理指向综合思维培育中,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而地理联系图则能有效满足指向综合思维的培育。因此,文章从高中地理联系图与指向综合思维培育的关系为切入点,就指向思维培育中地理联系图的应用要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是高中地理任课教师工作的重点。其中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文章对综合思维的内涵进行解读,分析综合思维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并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孔亮 《中学科技》2022,(23):3-6
<正>综合思维是指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跨学科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8.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重大地理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探求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其研究的问题既有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空间结构特点,也有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地域差异、产生的问题等。不仅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结构具有综合性特点,而且工农业生产与布局也因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需从综合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发挥跨学科知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区域认知能力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具体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核心是人类活动,所以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努力挖掘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核心素养导向和“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下,202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37题,考查了综合思维的3个维度,着重表达了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引导学生用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文章从高考地理试题出发,探析试题中综合思维的考查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将综合思维培养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一般认为其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伴进阶。在讲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从要素综合角度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荒漠化形成过程,从地方综合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以此探寻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课程融合而构建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和实现,从可视化思维工具应用与地理学科教学结合的角度探讨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路径,从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以及时空的综合分析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体现地理学科特性的综合思维被纳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认识、分析地理事象本身及其演变规律。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也需要发展与创新,以适应综合思维素养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相比高中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兼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更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朗朗上口、寓意深刻,且不乏蕴含丰富地理信息的诗句,这为诗词与地理教学相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郭华夏 《教学考试》2023,(18):67-71
<正>一、时空综合思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也是人地协调观存在的前提条件。综合思维素养强调地理要素的关联与整体、时间与空间的发展和变化,分别可将其概括为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和地方的综合。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注重宏观的空间概念,关注空间格局、时空关系及其相关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它集文理科于一身.汇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于一体。初中地理以自然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涵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是政、史、地、物、化、生六个学科中唯一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现象以及人类关系都是其研究的范畴,因此,在“综合科目”考试中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基础地位。地理学研究内容中人地相关的时代性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往往成为试卷构思的核心和主题。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其丰富的信息量,往往又成为试卷信息的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人地…  相似文献   

19.
地理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培育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就是要帮助其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区域特征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动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的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一、研究背景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其中比较思维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学科能力,解读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析和原理、规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提高地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采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发展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