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邯郸晚报今年元旦创刊时,办报方针里就定了一条,要主动地干预生活。创刊几个月来,在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方面连续搞了四个系列:一是对城市卫生建设的批评;二是对卫生系统医德医风的批评;三是春节前对一起制售病死猪肉事件的追踪报道四是对“中瑞”啤酒质量问题的批评报道,9天发了6个头条。这四个批评系列报道受到读者欢迎,收到了舆论监督的预期效果。 搞批评报道、舆论监督,首先有个认识问题。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井不排斥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严格地讲,或者从深一层次来说,对正面报道也不能  相似文献   

2.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加强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级党报,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同时,注意开展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6月19日到7月16日,丽水日报开展的“鸡舍事件”的批评报道及续后开展的“马上就办”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受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加强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级党报,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同时,注意开展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6月19日到7月16日,丽水日报开展的“鸡舍事件”的批评报道及续后开展的“马上就办”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受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欣闻珠海市作出规定,对批评报道“免检”。规定云,批评报道刊播前,任何被批评对象不得要求审稿;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的新闻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反映,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身为报人,对批评报道在珠海获“解放”振臂欢呼! 批评和自我枇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勇于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我党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舆论监督也是生产力,有效运用可以收到免费疗疾、治病救人的奇效。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诚恳欢迎舆论监督是党风正的表现。但是,目前批评报道处境不容乐观,叫做“上边放,下边望。中间一道顶  相似文献   

6.
所谓“分寸”,就是“界限”、“尺度”、“深浅”。批评报道是大众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党和政府运用媒体在施政工作中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批评报道也是把“双刃剑”,做好了,有利于改进工作,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做不好。也会添乱,也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消除批评报道所容易引发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实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但要敢于监督,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的策略和艺术,把握好分寸,使舆论监督产生最佳效果,这样才能做到批评的现象是消极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积极的。那么,怎样做好批评报道“分寸”的把握呢?  相似文献   

7.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8.
“焦点访谈”的实践与舆论监督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媒体说,“舆论监督”是1998年社会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中央领导对于舆论监督功能与作用的肯定,社会各界对于舆论监督效果的认同,新闻媒体对于舆论监督权利与义务的研讨,这一切,使得舆论监督本身成了焦点。 如果说,传播新闻事实是媒体最基本的任务的话,那么舆论监督可认为是由此派生出的一项功能。所不同的是,其他类型的报道注重于新闻事件的结果,而舆论监督报道则偏重于所报道事件的过程,因此这类报道可以称为调查性新闻。也就是说,记者必须要参与一个事件的调查过程,才可能完成这类报道;而在调查中所采取的策略,将对舆论监督效果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批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舆论监督, 协助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变被动为主动的宣传形式。按理说, 成功的批评报道,应该有始有终, 有头有尾。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有头无尾的批评报道并不鲜见。具体表现为:批评报道刚开了个头,读者正盼着“下文分解”,却杳无音讯了;报道行程过半,正待主题步步深入,文章层层拓展, 事件逐步明朗之时,却嘎然而止; 整个报道尾声将至,眼看就要“雨过天晴”,读者就要拍手称快时,下文突然无可奉告。仔细分析和总结,造成这种局面不外乎以下四种原由:  相似文献   

10.
近期,笔者发现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模糊了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处理成“某超市”、“某企业”、“某公司”等,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用化名、笔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怕惹麻烦,怕官司缠身等原因。殊不知,被批评对象名称淡化了,舆论监督也就失去了针对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批评对象也就不会感到如芒刺背。记者隐去了其名,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走麦城” ,在新闻传播中并不鲜见 ,出现这样的现象 ,无疑会给承担舆论监督的新闻传媒(包括记者、编辑)的形象蒙上阴影 ,更会给舆论监督带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效应。舆论监督如何避免“走麦城”?我们认为关键一着在于“把关”。“把关”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 ,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环节 ,其基本内涵为 ,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而这种“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实施舆论监督 ,既是新闻传媒的一项传播活动 ,又是党和政府赋予的社会责任与神圣使命。从…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所暴露的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也是我们搞批评报道的初衷。为此,我始终认为,在从事批评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先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观念着眼,紧紧地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这个“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批评的目的;“度”要是把握不好,要么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要么不痛不痒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3.
中宣部于1989年3月6日在关于转发《中宣部新闻研修班研讨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揭露性的报道不要为揭露而揭露,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舆论监督要坚持促进解决问题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为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难,驻地记者要搞好舆论监督更难。 难在何处?驻地记者不同于报社总部派出来的记者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甚至可以与被批评对象“老死不相往来”。驻地记者长期生活在地方上,搞批评报道下但会遇到来自各种关系的说情,而且在批评报道见报后,一些被批评者由此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驻地记者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与长江日报社联合举办的“舆论监督大家谈”征文,最近评选揭晓,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如下:一等奖讲究批评策略提高监督水平范以锦二等奖试论人大代表监督和舆论监督李志明温炳棠陈曦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尹力三等奖浅论公开审判与新闻报道问题曹瑞林李庆华试论晚报的批评报道胡方松舆论监督如何避免新闻官司李明欣 “舆论监督大家谈”长江日报杯征文评选揭晓  相似文献   

16.
“曝光”刍议苏理立“曝光”是舆论监督的有效方式“曝光”,或者说是问题报道、批评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在新闻传媒中,是不可或缺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在弘扬先进思想、宣传先进典型、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同时,需要利用这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搞好舆论监督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舆论监督≠批评报道 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一大特征。有的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把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画上等号,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但舆论监督并不是批评报道的同义词。舆论监督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政府、国家公务员的舆论监督,二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三是对报纸舆论本身进行自我引导和监督。 批评与自我批评,包括新闻批评,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我们党克服消极思想侵袭,保持健康肌体的有力武器。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职责,是党报增强权威性和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与正确地实行舆论监督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任务之一,但是,搞好舆论监督不容易.近3年来,我组织批评报道120多篇,对私设路卡乱收费、贩卖私盐、环境污染、制售假药等不良社会现象曝光批评,不但没惹来麻烦,还四次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同时,所涉及事件大都得到圆满解决,推动了工作.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闻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揭露,都是实施舆论监督。然而频频不断的新闻官司,却使媒体陷入了两难境地。据悉,全国的新闻官司10年间已达到7500起,媒体败诉率达35%以上。新闻媒体因刊发批评报道吃官司甚至败诉,不仅削弱了批评报道的战斗力,而且损害了新闻记和媒体的信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实施舆论监督时避免“吃官司”呢?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上的消息《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好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面对问题,敢于监督。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就“群众对媒体的信任与满意度”问题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群众认为媒体的批评报道太少,舆论监督力度不够;有74.8%的群众认为媒体对本地政府监督不够;有51.7%的群众表示不赞同关于“媒体的批评报道有时候也过火了”的判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呼声。张扬真理和正义,抨击谬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