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些年,我一直从网上看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一直在改变.8月3日下午,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舆论引导新格局中人民日报新追求"为主题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次网谈,应该有很多入关注.人民日报"第一大报"的地位使然.张社长仁厚长者,实话实说.我看了并保存了在线交流的文字实录,受益匪浅.最近,又翻出来看,觉得很有必要粘在这里.仔细看看,值得.哪怕您之前看过,再看看也值.以下是摘录的部分文字.  相似文献   

2.
记韦君宜     
在60年代前,我知道韦君宜这个名字,她在编团中央办的《文艺学习》.但是我并不认识她。60年代初.我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因故人事大变动.1957提社长冯雪峰被划上右派而下台,1959年,接任的社长王任叔(巴人)又因大谈“人情、人性”而被免职,因此这个“社长”的交椅就一直空着。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9,(24):4-4
11月23日,“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正式拉开。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与北大学子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以下为张研农演讲摘录:在很长的时间里,人民日报曾是政治“睛雨表”,人们习惯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字里行间,寻找政治讯息,揣度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10月24日晚,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同志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同志们悲痛地说:“许社长太疲劳了,太累了。”作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我深有同感。让我们看看他临终前15天的繁忙工作历程吧:10月10日后的这15天,他先后出差两次,分别到了湖北省和上海、广州两市,四个休息日都在工作。在三地都到报社驻地机构看望职工、在大会上讲话;分别拜会了当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请他们继续支持人民日报的发行工作;看望自费订阅人民日报的老读者;到当地新闻单位调研。出差回京后,他先后与新聘任的记者站站长座谈,与记…  相似文献   

5.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序言,是两位新闻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地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这篇文章的。《十个共产党员胶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他和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写的。正如穆青所说:“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这是焦裕禄等人的事迹能以震撼人心而至今仍是全党全国学习的榜样的真谛。这位新闻界的老…  相似文献   

6.
钱江 《新闻与写作》2006,3(7):24-26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又非烟。”是1959年邓拓离开人民日报时念的一首律诗。这里所指的“二十年”,当是在晋察冀日报与人民日报工作的两个十年。这两个十年,邓拓都身居要职:他分别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温家宝总理2月28日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七日下午,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同志会见了英籍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主客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韩素音用流利的汉语讲话,间或说几句英语。主人:欢迎你到人民日报来看看。你到中国来过二十多次,是老朋友了。韩:我到中国二十一次了。我看人民日报已有二十三年了,是你们的老读者了。在马来亚住的时候,就看人民日报。有时候看不到,就坐飞机到香港去看。我住在瑞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订阅了七年,有资格做你们的读者。你们报纸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注意  相似文献   

9.
自己的园地     
他们都打牌去了,有人在唱卡拉OK,走调走到火星附近,楼下有车经过,一阵热尘扑上二楼。我还站在窗边,低头一直看一直看。他去冰箱拿饮料.经过我,很奇怪:“楼下有什么好看的呢?”有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附在一楼的住户窗外。  相似文献   

10.
从《人民日报》上网看“第四媒体”崛起廖每天早上八点网上看人民日报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从1997年7月1日起,人民日报报头下多了一行字“网址:http://www。peopledaily.com.cn”,这标志着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东流 《新闻导刊》2006,(4):46-46
龚永泉同志的小通讯《擦鞋者说》.长不过800字,却令人过目不忘,《人民日报》在今年3月19日一版发表了.还加了“编后”,可见编辑部很看重。不少新闻同行看了,皆说不错、不错。我阅读后感想有三,作简评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贵刊的.比较喜欢里边的“来图求解”栏目。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喜欢看也喜欢拍。这幅取名为《神韵》的照片是我在“西部风雕塑巡回展上拍的。希望您请专家给予点评指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看图中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三个人:西部歌王,当红明星,艳丽的模特.他们眼神间,好似在交流些什么呢?但我总觉得照片还缺点什么。  相似文献   

13.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7,(1)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总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它是两位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它的。《十个共产党员》凝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作者与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而写...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16.
《新闻天地》2007,(5):50-50
偌大的城市,真正能够在一起笑一起醉的人有几个?或许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孤单的叹息。舞台上光鲜绚丽的我,也有这样的嗟叹吧。我亦是幸运的,身边除了有可以交心深夜聊天煲电话粥的朋友,还有一群时刻关心我爱我的热心观众粉丝群,我现在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和网友交流,可是我也深夜悄悄去看。开心了去看看,不开心了也上去看,有时会对自己有所怀疑,看看观众给予我的鼓励,我会觉得有力量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0月26日晚,我像往常一样点开“人民网”,不料,这样一行文字赫然跃入我的眼帘:《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同志因病逝世》。随手又点开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中国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逝世》的字眼亦刺疼了我的眼睛。他———中国报业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作为新当选的党的十六大代表,却未能参加这次历史性盛会,就在会议召开前夕的10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办公室里,阖然离开了人世。泪水,禁不住充满了我的眼眶,许中田同志在商丘的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他的笑容,仿佛就在眼前;他的声音,似乎…  相似文献   

18.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庆祝建党80周年,祝贺北京申奥成功,江泽民主席出访欧洲5国,大事、喜事很多。 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努力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出“海味”,本月夜班同志进行了大胆而又谨慎的探索。在夜班工作中,我思考了8个问题,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1.“京味”和“海味” “京味”和“海味”的关系,我这里指的是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关系。 海外版同人民日报有同,也有异。共同之处是鲜明的党性、正确的导向、庄重大方的版面,要登好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活动、党和政府的重要决定、祖国和人民的大事,等等;相异之处是要有“海味…  相似文献   

20.
荒唐求婚     
那天我正穿过校园中间的小路.忽然有人喊我:“同学,我想跟你说个事。”看看那人,挺高,虚胖,面目平南,似曾相识,估计是这院子里来来往往的人。看他岁数不小了,不是进修教师就是个博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