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傻瓜吉姆佩尔》是美国犹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因有论者认为在辛格的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男性,对《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甚少,然而女性人物埃尔卡在《傻瓜吉姆佩尔》中不仅是性别陪衬。她是深受犹太宗教以及犹太传统文化打压的犹太女性,也同时肩负了犹太社会赋予其更重要的人生使命。辛格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犹太妇女无奈低贱的处境,更是在犹太男性社会中犹太女性存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向珍真 《海外英语》2013,(16):207-208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傻瓜吉姆佩尔》是美国犹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因有论者认为在辛格的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男性,对《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甚少,然而女性人物埃尔卡在《傻瓜吉姆佩尔》中不仅是性别陪衬。她是深受犹太宗教以及犹太传统文化打压的犹太女性,也同时肩负了犹太社会赋予其更重要的人生使命。辛格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犹太妇女无奈低贱的处境,更是在犹太男性社会中犹太女性存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静 《考试周刊》2009,(9):39-40
本文采用美国犹太裔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理论,对贝娄小说《赫索格》中抗争"女性的奥秘"的波琳娜与马德琳两位犹太女性进行了女性主义解读,表现了贝娄对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对女权主义激进分子的强烈贬谪。  相似文献   

4.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故事围绕纽约一个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妮娜展开,由于被挑选分饰黑、白天鹅的两个角色,妮娜经历了身体到心理双重的变化,最终,妮娜虽然上演了一场"完美"的表演,心中萌生的黑天鹅也似乎征服了所有人,但却让她身心崩溃而终结。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女性难以逃脱的"他者"、"被看"地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扮演的是与身为"主体"的男性的对立角色,男性是"主体",是绝对,而女性则是"他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两性发展不平衡,看的快感则可分裂成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而女性在这种关系中,似乎难以逃脱"他者"的"被看"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三部短篇:《升空》《普特梅塞档案》及《微光世界的继承人》。通过展现作品中犹太女性和自然环境在父权制文化中的卑劣地位,从而挖掘其宗教、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西爱情悲剧代表作品的《苔丝》和《雷雨》有着共同的特质:文中女性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男性的摧残,成为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经过种种努力,通过爱情反叛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就《苔丝》、《雷雨》中女性爱情救赎与反叛之路坎坷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就其自我救赎与反叛之举的文化因素进行揭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女性救赎之路的文化实质进行比较,揭示其对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2,(18):42-43
艾萨克·辛格在《庄园》和《傻瓜吉姆佩尔》中塑造了两位极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克拉拉和艾尔卡。她们都背叛了自身信仰,成为背叛者的化身和魔鬼的使者,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进行批判、否定。克拉拉和艾尔卡通过忏悔、救赎,重新回归了上帝怀抱。这些女性形象揭示了辛格的犹太特性,展示辛格对被同化的犹太人的不认同,对日益淡薄的犹太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担忧,并借此来唤醒犹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回归犹太传统。  相似文献   

12.
《蛇》收录于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集《长谷》中,在其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斯坦贝克笔下的女性始终没有得到评论界应有的关注。从女性批评的视角对《蛇》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对女性他者性的诠释:传统的文化机制把女性置于与男性相对的他者的位置上,女性受压迫,被边缘化。小说蕴含着斯坦贝克对男性和女性文化构建的深刻见解,揭露了男性统治秩序的不堪一击,同时也暗示着:女性可以成为一种取代男性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女性运动。女性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众多,纷争不断,每一个流派的出现,都建立在对现有理论观点的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女性主义批判引入对安德鲁·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姑娘》一诗中,从沉默的"他者"、被描写的"他者"以及被边缘化的女性三个方面来阐述诗中男性对女性的贬低与不公,以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7.
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牺牲与救赎的这一文学表现,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犹太人的文化和信仰,深刻地显现了马拉默德赋予其作品及犹太文化母题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用八个短篇故事,展现了在男性社会中女性对传统角色的反抗和逃离。女性主义的发展,始终都无法脱离男性社会,这也就造成了其发展的虚无和矛盾。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叛逆和逃离都无法游离在人性之外。艾丽丝·门罗通过《逃离》,用她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觉醒、迷茫以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在男性角色的叙事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失语"现象,包括女性形象的被动"失语",男性角色的主动"失语",以及怪物的"失语"。通过"失语"现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与痛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原文化的北风南进下,黎族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女性在族中的权力和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从"祖先识辨"、"成年礼"到"逃避外族掳掠"、"守节说",文身女性的地位不断下降,由氏族守护者变成以氏族和男性为中心的卑属者。这种转变宣告了以文身为代表的维系黎族女性地位的母系文化残余在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将消解、退散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