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投稿电子邮箱:wenhuayuchuanbo@126.com《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来稿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投稿电子邮箱:wenhuayuchuanbo@126.com《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来稿要求:一、请撰写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及3-5个关键词。二、作者简介请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  相似文献   

3.
<正>投稿电子邮箱:wenhuayuchuanbo@126.com《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来稿要求:一、请撰写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及3-5个关键词。二、作者简介请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三、请于稿末写上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传播》2013,(2):F0004-F0004
《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  相似文献   

5.
潮州宗族社会及以"家礼"为核心的人际传播研究学界的成果颇丰,文章梳理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潮州的宗族、民系起源研究;从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史实角度研究潮州宗族文化下"礼"的形成及特点;宗族视域下的"礼"文化传播,通过"礼"文化展示人际传播关系;关于潮汕"礼"文化的传播仪式研究。文章认为,关于潮州宗族礼文化与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维度应从民族文化本土性的挖掘、对"家风"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变迁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5,(3):178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引用《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传媒行业的综合性理论期刊。创刊23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探索理论创新,特别是改版以来,以"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为宗旨,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用新观点、新视角理性而实用地分析、评介、记录与透视传媒热点,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探索传播新形态、新动向,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主要栏目有:名家访谈;传媒大讲坛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传播》于1980年创刊,其时刊名为《语文园地》,1987年更名为《阅读与写作》,2012年更名为《文化与传播》,由广西大学主管主办。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A刊入库期刊。《文化与传播》刊登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我们诚挚欢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重视并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因编校原因,本刊有权对部分稿件进行适当删节及文字修改。  相似文献   

8.
在智能传播实践中,平台、品牌方、MCN公司、自媒体等不同主体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撑,形成了传播的新业态新形态,并对传播实践带来双重影响.本文基于对智能传播从业者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及扎根理论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内容领域还是非内容领域,算法已成为智能传播的基础逻辑,并构成平台统领其他传播主体的技术规则;算法对智能传播从业者具有促进工作效率与形成认知冲突的两重性,并对传播内容的生产逻辑构成变革与挑战;性别化的身体呈现成为智能传播中"涨粉"的重要元素,并成为全时全媒体全领域的智能传播环境的一部分.算法在智能传播中既有偏向同构又有多向创新的可能性.未来的智能传播治理应警惕人被数据化的风险,既要考虑技术的价值维度,也应将管理制度变革和先进文化建设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力求从前沿传播理论与互联网思维的新视角来重新认识和阐释戏曲内在的文化意蕴,主张戏曲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媒介,履行着信息传播、公共交往、意义生成的使命,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关系。本文以"可沟通性"的理念为主旨,从文化资源开发的"三重网络"入手阐述优化拓展戏曲可沟通性的具体传播策略,力求在将前沿传播理论运用于具体戏曲开发与传播实践方面做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学术前沿回到学理基础——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强,中外跨文化交流呈现出愈加繁盛的景象,推动着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思考走向深入。就传播学重要分支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来说,学术的前沿从目前来看似乎体现为相对学理化的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本文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作了初步的梳理、概括和思考。提出,跨文化传播学是以内涵文化和传播双焦点的文化他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的思想成果,研究文化在人、组织、机构、国家等层面的传播过程和规律,同时研究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性和调解性作用,进行新的文化主体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生产,探讨如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合作、共存、共荣的可能与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并期待以此为起点,逐步建构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20,(2):F0004-F0004
今傳媒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今传媒》是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10多年的办刊经历中,得到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的关爱及大力支持,现已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类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名刊工程遴选期刊,中国传媒类高校学术成果展示重点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为第一批社科类学术期刊。还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荣晋数字阅读影响力"百强期刊"。本刊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努力开展多维度学术创新研究,进一步探索传媒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新闻传播学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本刊主设栏目为:学人风采;传媒大讲坛;新媒体研究;传媒与法;组织传播;媒介批评;风险研究;传媒调查报告;媒介经营;广播影视评论;传媒技术;传媒实务;文化传播与教育;新视野专栏展台;课题专栏等,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20,(4):F0004-F0004
《今传媒》是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10多年的办刊经历中,得到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的关爱及大力支持,现已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类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名刊工程遴选期刊,中国传媒类高校学术成果展示重点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为第一批社科类学术期刊。还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荣晋数字阅读影响力"百强期刊"。本刊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努力开展多维度学术创新研究,进一步探索传媒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新闻传播学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本刊主设栏目为:学人风采;传媒大讲坛;新媒体研究;传媒与法;组织传播;媒介批评;风险研究;传媒调查报告;媒介经营;广播影视评论;传媒技术;传媒实务;文化传播与教育;新视野专栏展台;课题专栏等,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我国社会化网络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化传播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刻。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研究者将SNS传播放置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加以深入研究,试图进一步把握SNS传播的内在规律,并在理论层面为我国SNS传播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传播特征研究:基于社会化网络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5.
"罗辑思维"作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备受关注,它的出现使得"社群"成为当下热点。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作为理论视角,以"罗辑思维"为例讨论自媒体品牌社群的建构。基于Mc Alexander等人关于品牌社群理论的"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讨论了"罗辑思维"品牌社群中消费者与品牌、产品、营销者、消费者这四层关系,并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提出建构上述四层关系的三条路径:仪式感的塑造与重复、文化空间的共享以及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各国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文化传播仍然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对文化传播路径与合作模式进行完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有关"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涉及议题以及参与地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合作议题侧重经济领域,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重要传播内容;参与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环境传播可以划分为九大研究领域: (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同时,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本文从话语、权力与政治三个内在关联的视角具体解读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1,(3)
各位作者:首先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新闻界》自创刊以来,一直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怀与厚爱,使本刊成长为新闻传播领域一本比较知名的学术期刊。为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和为行业服务,本刊特对规范投稿格式及增添投稿邮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邮件标题:请发邮件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姓名和论文题目,格式为:作者姓名+论文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