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刑》是古籍《尚书》中的一篇,它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现代司法特别是刑法中不少原则的雏形,而且走在世界前列。本文根据《吕刑》论述了西周穆王时的主要奴隶制法制:五刑、五罚、五过、罪刑相当等刑罚制度;证据采用、合并与比附论罪、诅盟等诉讼制度;对司法官吏的特殊要求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籍今文《尚书》中的《吕刑》,集中反映了西周时的法律制度,其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现代司法特别是刑法中很多原则。本文通过它论述了西周如下的主要奴隶制法制:①五刑、五罚、五过、疑罪从赦等刑罚制度;②定罪重证据、合并论罪、比附论罪、诅盟等诉讼制度;③对司法官吏的特殊要求等  相似文献   

3.
<尚书·吕刑>集中反映了3000多年前周代的法制思想刑法有度,贤人执法,法治与德治应相铺相成,主张用刑合理适度等,同时也反映了浓郁的天命神权观.  相似文献   

4.
对于《尚书·吕刑》的法治思想,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实,《吕刑》蕴藏着杰出的法治思想,它向上继承了殷商、西周,向下开创了儒家法治思想的先河,在我国法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通过用刑达成德治刑法与德治究竟是什么关系,殷商、西周初年开始触及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主要体现在适用刑罚时反对重罪轻刑,主张罚当其罪;在诉讼活动中应贯彻“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慎刑原则,防止滥刑;在诉讼程序上要求“明谨用刑而不留狱”,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在法官职业道德上追求公正诉讼,严防偏私。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道德根源在《尚书》。孔子修订《尚书》就是为了弘扬道德。尧帝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干部和接班人,舜帝继承并发展了尧帝的道德观,皋陶的“九德”和箕子的“三德”之说规范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吕刑》阐述了道德、法律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此,道德成为了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8.
明代律学的成就多方面:律例关系理论的确立,成为明清两代制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明刑弼教"理论的改造和深化,使"刑用重典"、"律外用刑"合理化;律学理论、注释律学、律史学等分支学科发展,使律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律学理论与应用律学的融合,为更好运用法律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注释律学对罪名、刑名新诠释,进一步深化了制律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蚩尤的族属 蚩尤与苗族的关系,始见于《尚书·吕刑》、《吕刑》篇是西周穆王关于刑律的诰词。从《吕刑》可知:周穆王制定的刑律是华夏族刑律的继承和发展;华夏族的刑律产生于帝尧时代,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苗民刑律,尧因不满苗民刑律才命“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即命伯夷颁布法典,审理案件按刑律办事。 而苗民刑律又是怎样产生的?周穆王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好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蚩尤“作乱”当然是指蚩尤与黄帝的战争。但是“延及平民”所出现的情况却不是战争,而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发生盗贼、诈骗等情况。“延及”应作“廷续”讲,是指影响到战后的蚩尤部族——九黎。在蚩尤战败被杀死后,九黎一时没有了领袖,平民中发生混乱是可想而知的。部分遇到南方的九黎为了整顿本部族的秩序,才出现苗民“制以刑”。就是说,蚩尤“作乱”与苗民“制刑”是因果关系,而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苗民”指谁?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说:“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不过退  相似文献   

10.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教育法律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教育立法、教育活动、教育行政和教育司法意义,并能够体现教育法治基本精神的行为准则和法制原理。依据成为我国教育法基本原则的条件,我国教育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应该有四项原则:保护教育权利的原则;有利培养人才的原则;维护教育公益的原则;综合为治的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刑讯是中国古代诉讼中极其普遍存在的史实,而术审是中国古代社会诉讼的理想,两者构成了中国传统司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清末重要的律学著作<不用刑审判书>,以变革用刑审判的司法传统为主旨、倡导不用刑的术审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经验进行了深入而有价值的总结和探讨.该书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司法中术审理想的多元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九)》第四条首次从立法上明确规定了对于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数罪并罚问题,为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数罪并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其理论基础的构成值得商榷,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数罪并罚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得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3.
"醉驾入刑"是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的重要亮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此修法的研拟过程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直到《刑法修正案(八)》正式颁布后,社会公众对其探讨更是达到了顶峰。在"醉驾入刑"实施近三年多来,其在司法适用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推动"醉驾入刑"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 (尤其是共同犯罪案件中 )的几种特殊情况及对若干特殊案件的审理原则 ,建议对“上诉不加刑”原则中的几种特殊情况用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 ,可以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及检察工作质量 ,对于法律的公正和严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巧玲 《考试周刊》2012,(11):193-194
在刑法理论上.罪刑法定原则被称之为“刑法的铁则”,也被称为刑法的理论基石,它的价值与功能是其他刑法原则无法替代的。我国1997年《刑法》采用直接规定的模式确立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我国的刑法向现代刑、科学刑、民主刑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罪刑法定原则如何得以真正贯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罪刑法定原则在法律实践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该原则的几点球议.  相似文献   

16.
《湘南学院学报》2018,(1):30-36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和司法必须遵守的准则,具有宏观上的指导作用。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虽然对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审议稿中,存废与否一直有争论。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以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为标准适用权利不得滥用原则,而依照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判案时,则可以引进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比例原则进行裁判。一方面在判断是否存在权利滥用时可以适用,另一方面在构成权利滥用之后的责任承担上可以适用,以寻求司法公平,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不同的应用要求,即在立法实践中要求主要体现出罪刑相适应而在司法实践中要求主要体现出责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一部记载夏、商、周最高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重要源头。该书含有丰富的法制思想。通过对书中相关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能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从产生到成熟,从粗疏到完备,从宽松到严酷的渐变过程。从虞夏的神权至上到商周的王权独尊,从《尧典》的“惟刑之恤”到《吕刑》的“惟敬五刑”,从夏初的“刑期于无刑”到西周中期的“五刑之属三千”都体现了这种刑罚制度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特定社会或一定伦理学系统中的伦理规范体系之内容、形式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构建伦理规范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一个完善的伦理规范体系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构建伦理规范的原则和方法。"三礼"(《仪礼》、《周礼》和《礼记》)是儒家规范伦理学的重要文本,其中既蕴含着伦理规范体系得以建构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一般原则,同时还包含着在礼仪道德生活中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可适用的特定方法。这些原则有四个方面,即取法天道、因循自然;比拟象征、阴阳互补;以本定末、本末一体;立中制节、因顺人性;而合于"时"、"顺"、"体"、"宜"、"称"则是其五个方面的特定方法。它们综合反映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之客观必然性和应然性,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可为中国特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富于道德教育思想的经典,其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