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技法精讲作文中如从一个方面不能突出其特点,我们可用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来写,可以鲜明地揭示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而在这样的对比和映衬中,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蕴含的道理,就能黑白鲜明地显示出来。有时,几乎可以无须多辩,事理的是与非、真与伪,就能使人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2.
“凶果关系”概念并不是由某一位先哲的个人思想所提出,也不是一种导出的规律或派生法则,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事物联系和生灭变化的基本法则,并在历史和实践中长期经受应用与检验而不断完善,成为人们事实推理和认识未知的指南。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教师若能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分析进行作文构思,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更精彩,更优秀的话题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相似文献   

3.
小学的作文教学虽然是以班级上课的形式进行,实行上却更突出地表现为学生的独立操作,体现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运用生本教学采用活性分层快速作文教学法,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异步达标,发展个性,各展其长,全方位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缺乏系列,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近年来更突出了。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应该说颇有一番成就.其中的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这些流派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类别:一是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代表人物有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杨初春等。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年中、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人们往往四处打探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什么?这无比直观地说明了作文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关注不等于热爱,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作文往往是敬而远之甚至望而生畏,即便有一些所谓的经验或套路,其实也离作文本身的要义太远,距新时期“八股文”更近。长此以往,写作这样一条本该风光...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现就我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几种做法,就教于方家和同行。一、作文批语多褒少贬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要寻找其“闪光点”,或在构思立意方面,或在布局谋篇方面,或在语言表达方面,或在文面格式方面。只要任何一个方面有优点,就在批语中给予肯定,甚至加大褒扬。至于对作文中存在的缺点、毛病,一般不直截了当地指出来,更不是贬抑,而是用委婉含蓄、满含深情的语言谈出来。这样,学生看到老师的批语后就不会感到气馁和沮丧,而会产生信心和兴趣。如批改高二年级学生李伟业的…  相似文献   

7.
作文在整张试卷中举足轻重,所以考场上应该对要写的作文作一个整体构思,这样能较好地避免跑题、偏题现象的发生,使文章的选材更合理恰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安排更符合逻辑,从而保证笔下文章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教师常常责怪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一味地把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归咎到学生的身上,而较少考虑到自身的教学因素。事实上,如果我们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上更注重方式方法,花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作文教学的环节上,也许我们能逐步改变学生厌恶作文的心态,让他们爱上写作。一、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在作文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畏难情绪,作文功底差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常常面对作文题长吁短叹,写不下去;如果有机会让他们  相似文献   

9.
1996年是实行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编教材后的首次中考,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有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以后的发展趋势怎样,这是初中师生当前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1996年全国各地部分中考作文试题的一份统计简表。从上面这份简表,我们可以看到1996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有这样几个现象:一、出大小两个作文试题的省市占多数,大作文几乎全是写记叙文,小作文则以考查应用文居多。这与往年的中考作文试题相比较,差异不大,但大作文要求写记叙文的更明显,更突出;小作文的形式更为多样化。二、给材料作文试题明显增多。尽管试题类型没有…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应该有作文的教材和固定的教学时间,也应该有作文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精讲多练。例如,有一文一次教,突出一个重点,有一文多次教,突出多个重点。当然,一篇好的文章,值得教学的东西可能很多,涉及语言、结构、选材、主题的挖掘等,在教学的时候就只能根据训练目的,侧重其中的一点或几点,一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有计划地多次、多方面地仿写。诗歌短小精炼,其中的写作技巧多种多样,一诗多教,更易操作。例如,台湾作家余光中《乡愁》,在初中的每一个年级段,我都会教授此课,但是着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叶婷 《学语文》2011,(6):45-4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这一方面。首先便确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发展目标,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更加突出了这个目标。在今后的课堂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把握这样的趋势和目标。让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紧密结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李文镪 《辅导员》2010,(6):I0008-I0008,57
中考作文要求“中心明确”,而一类卷则要求“中心突出”。事实上,文章中心突出与否,历来是各省市中考判定作文能否得高分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不论写什么样体裁的作文,都要有一个主题。所谓主题,就是贯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所谓“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要集中和鲜明。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  相似文献   

13.
作文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为生活、工作服务。综观作文教学现状,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产生学用脱节的弊端。实施作文创新教育,必须联系生活,拓展训练空间,丰富训练形式,使生活需要与作文训练有机联系,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做实验,并要写出相应的实验设计、实验总结等应用型作文。为此,须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写这类作文,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实验型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一般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  相似文献   

14.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与特点 话题作文,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内容与形式全新的作文类型,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刚刚、正在或可能出现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命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意见、观点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作文样式。  相似文献   

15.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创造性、人文性最突出的部分,因此它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求就更显迫切。然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教条主义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作文教学造成有形无形的“牢笼”,这些“牢笼”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走向新生活,就必须作出有挑战性的选择,确立创新思想,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一、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作文教学呼唤生活却难以走进生活。这是因为应试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愿,割断了作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天然联系。传统的陈规桎梏…  相似文献   

16.
戴懿 《甘肃教育》2004,(9):31-31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非常清晰的作文目标,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作文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在两个目标上双管齐下,一个学期应该有一个学期的目标,一个学年应该有一个学年的目标,一个学段更应该有一个学段的目标。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学年或学段教学目标,而完全依赖教材,我想学生难有长进,自己也难有建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越来越突出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三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操作规程上要有明确的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与作文是相似律动、和谐共生的。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遐想和灵性的天地。生活为作文提供了绚丽缤纷的鲜活素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成为学生的笔下之物;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与超越,随时随地地记载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时随地地采撷下飘荡在心头的片片花絮,随时随地地刻录下对生活、对人生的丝丝感悟——学生作文中的一切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与作文裹挟融合不仅给学生写作指明了通径,而且更强烈地传递着用作文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体味生活的真切意愿。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有三种基本表现形态,即或在文章观念上有新的突破,或在写作题材上有新的拓展,或在表达方法上有新的探索。突破性是作文创新意识的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20.
李建芳 《高中生》2012,(9):14-15
正反对照彰显差别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写作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着写,可以鲜明地揭示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在这样的对比、映衬中,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蕴含的道理,就能黑白分明地显示出来。有时几乎无需多辩,事理的是与非、真与伪就能使人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