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就业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需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来指导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理念.通过对历届已经成功签约的应届大学生求职途径的研究,注重个人营销已成为大学生迅速、成功签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今年上海高校共有14.9万名毕业生,比去年增加0.6万人,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其中,关于外地生源进沪问题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日前,相关部门发出《关于做好200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有关事宜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外地生源进沪就业的落户政策与去年基本一致,并新增保护毕业生权益的相关规定,同时也提高了对应届毕业生申请户籍所签约用人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约61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近100万毕业生,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助推大学生就业,专家,学校纷纷支招:大学生应增强实践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等.笔者认为,着力提高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或许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长远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2009年4月前,笔者问卷调查了21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正式签约"的占四成,而明确表示没有找到工作的占到了六成。3月28日《重庆晚报》透露,今年该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达到430万人,广西中职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11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认真做好学生就业推荐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各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为此,各中职学校纷纷对本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传达国家就业政策,介绍当前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择业原则等。对于各校直到学生毕业在即时才进行就业教育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就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前"抢手货",就业市场也显得较为宽松.据统计,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7.
明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将首次突破300万,他们中有多少人准备继续读书深造,又有多少人准备立即就业,理想中的就业行业、地域和月薪水平等方面的意向又是怎么样的?对此,中国人才热线日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次大型的200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网上调查显示.全国九成大学生渴望立即找工作.其中约有15%的求职者把广州作为就业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8.
刘欣 《职教论坛》2004,(13):6-9
"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正在中国打响."这话并非危言耸听.一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急速攀升,"三峰叠加",形成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供求矛盾尖锐的格局;二是2003年应届毕业生遭遇到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12万人,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一番,比2002年的145万净增67万人,增幅达46.2%.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今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这必然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东京新闻网站援引共同社的报道称,近日,日本内阁府组织召开"年青人雇用战略推进协议会",会上公布了2012年春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日本大学毕业生约56万人,其中近20万毕业生目前仍未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212万人,同时我国又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由于受传统用人观念影响和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尽完善,在就业求职中更是举步维艰.在第一个大学生就业高峰年来临之际,笔者与一个曾经积极奔波于求职之中的女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交谈,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女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的艰难选择和他们在这场"求职战"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与理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存在“就业难、压力大”,公司企业出现了“僧多肉少”的局面,大量应届毕业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以至于“漂浮”于社会.相关调查显示,政府渠道、市场渠道、校园渠道和其他渠道分别影响着就业绩效中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个维度.为了能让应届毕业生在第一时间获取就业信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本文就此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态度,了解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并构建一种能够将就业信息快速、及时、有效的发布给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渠道,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一个就业季徐徐拉开帷幕。对于许多应届毕业生来说,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或许明天就能接到面试电话,或许明天就能接到offer,甚至明天就能到心仪单位上班,明天是他们最期待的日子。但就在当中有一群特殊的毕业生,因为身体残疾阻碍了他们走向明天的步伐,对他们来说,或许明天会面临歧视,或许明天会遭遇拒绝,明天是他们最畏惧的...  相似文献   

13.
正时值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旺季,网络招聘机构"智联招聘"发布"2014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报告,调查涉及求职行为与态度、获得面试的机会、是否成功签约等各个方面。挂网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有效样本52461个。调研报告显示本届毕业生:●不再"迷信"高学历。2014届大学毕业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渐趋理性,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为76.3%,仅5.4%的人选择毕业后出国继续学习。去年选择就业的比例为68.5%,今年  相似文献   

14.
4年300万人弃考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中国高考钉子户""中国第一考王""当代范进"的成都人梁实将又一次奋战高考.梁实从198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到现在,已经参加过15次高考,今年是他第16次参加高考.梦想进入川大数学系的他为了这个执着的信念成为了"高考名人". 高考成为了社会考生梁实的信念,而对于今年的许多应届考生而言,高考似乎正在"失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20万,当年有75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所占比例为73.5%.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34万人,这也意味着当年有84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 2010年,弃考人数达81万人. 2011年,放弃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仍为80万人.  相似文献   

15.
"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对于个体而言,"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重千斤.2009年我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3.14万人,比2008年增加1.5万人.截止6月30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有178801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77.28%,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实践中,我们坚持不懈抓住"四个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创新开辟了方向,也为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获得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月22日举行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透露,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610万之多.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破产倒闭、裁员、减薪等,使得原本日趋扩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尤为突出.作为一所国有民办高校,该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更为有效地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如何切实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为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今年,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70%.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肯定达不到这个比例.有关数字显示,2002年6月,全国大学本、专科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4%;2003年6月,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7%.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是,大学生就业真的那么难吗?国内的人力资源专家们却持不同的观点--大学毕业生就业其实并不"难",大学生就业难度被夸大.  相似文献   

19.
截止到2005年9月,2005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2.6%,就在上百万毕业生就业无着的时候,2006届毕业生就业高峰已呼啸而来。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413万人,各大高校的准毕业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不仅牵动着莘莘学子们的心,还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牵动着各级政府、教育者、社会工作者的心。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专题报道.希望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能给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人们带来些许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就业需规划     
就业,乃民生之本,关乎社会稳定.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正在威胁着我们:当前失业返乡和滞留城市难以就业的农民工超过20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600多万,此外还有城镇新增失业者以及非应届待岗毕业生.这三路就业大军形成的"叠加"效应,使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