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落实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积累知识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有体验之美、有师生和谐之美。着力打造魅力课堂。语文之美、人性之美是就语文课程内容而言,体验之美、和谐之美是就语文教学方式而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语文,获得审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探究的、合作的、综合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创新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进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探究的、合作的、综合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创新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进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构建和谐的课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才能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如各类书籍、电视、戏剧、图书馆等。而且,风景名胜、风俗民情、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立足于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架构和谐的语文课程框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利盛世 《广西教育》2008,(28):51-5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知识底蕴的教学;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自由个性的舒展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让语文课堂成为真实和谐、开放灵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在课程改革大潮中,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快地转变观念,进入角色,树立大语文观,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抓住合作讨论的契机,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让语文课开放而且有活力。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构建和谐的课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才能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9.
1.和谐语文需要创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应用。根据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小学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教学目标包括语文素养和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必须要营造和谐语文的教学氛围。和谐语文的内涵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功利性,或偏重于工具性,  相似文献   

10.
(1)力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整个试题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地贯穿“人文性”,试题的表述充满人文关怀和平等“对话”,娓娓“导引”,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2)力求语文课程学习目标达成与学生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整个试题在体现教科书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让每个学生学语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是一门追求语言艺术的课程,语文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有效、和谐的师生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和谐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谐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和谐的师生对话,让语文课为学生所喜爱并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2.
沈传学 《学语文》2005,(6):22-2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当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教授语文科目,应当营造一个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养成自学的习惯。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如何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呢?我认为,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周存辉 《小学语文》2012,(11):23-25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构建“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将语文素养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学习祖同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有感于此,笔者就“语文素养”的提法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学习其他学科和全面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做了详细的阐述:语文素养以语感为中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诸要素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本的疑问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肩负着美育的使命,21世纪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  相似文献   

20.
王清安 《学周刊C版》2014,(7):128-128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学习”。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自己命名为:“和谐教学法”。所谓“和谐教学法”,也就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