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二第四册课本节选了《牡丹亭》中的《闺塾》一出戏,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一“闹”字,把“闹”字想清想透,教起来便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学生也学得扎实、轻松。一、由《还珠格格》引出“闹”字。“小燕子”与春香有许多相似之处,“小燕子”与春香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和充分的道理,论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之妙。指出这个“闹”字,并不是“吵闹”、“打闹”、“争闹有声”的“闹”,而是“热闹”、欢腾活跃的“闹”。它不仅表现了花的绚烂繁盛,而且表现了春意的浓郁和春天蕴含的勃勃生机。它所揭示的是春之神,春之魂,而不单单是春的外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阅读文章 ,要善用眼 ,巧用心 ,善于从细微处入手 ,小中见大 ,进而体味刻画人物之精妙 ,描摹事体之传神。1 关注关键字词人们写文章 ,往往追求一字传神 ,这一字 ,凝聚了作者心血 ,也常常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关键。阅读文章 ,对关键字词应格外留心 ,细细品味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字未宜忽 ,句句悟其神。”这样的例子很多 ,最熟悉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绿”一“闹”已成炼字佳话。读鲁迅的《故乡》 ,开头“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一个“横”字 ,便写出了故乡的萧条荒凉。读王维的《渭川田家》…  相似文献   

4.
一 古人说,“语贵含蓄。”(姜夔《白石诗说》)或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东坡语。转引自《白石诗说》)其实这“语”和“言”,就是指的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不仅诗歌如此,一切文学作品都很重视词语特别是模糊词语的锤炼,竭力让一个字包含更多的意思。王国维在《火间词话》中评论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他所极力赞赏的“闹”字和“弄”字,正是两个模糊字眼儿。它让读者尽可能发挥想象,去体味那春意究竟是怎么个“闹”法,去构思那春色的繁华美景,去  相似文献   

5.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6.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7.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相似文献   

8.
师:《闺塾》一出戏又名“闹学”或“春香闹学”,此文的阅读突破点在于“闹”字。此一“闹”,人物性格、剧情冲突、思想内容一一显露无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圈点勾画,看看她是怎么个“闹”法,希望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成与败 ,除了闪光的灵魂 ,优美的骨架 ,还要有丰满的血肉。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语言枯燥干瘪的事实 ,在作文训练中加强语言训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下面就对学生作文加强生动性、形象性提出几点方法 :一、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形象逼真 ,就要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这里有很典型的例子 :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 ,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刘公勇极口称赞“红杏枝头春意闹” ,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 ,据说这个“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 ,最后才确定下来的。可见 ,要使语言形象、有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句子中,能使全句皆奇的画龙点睛的字就是句眼。例如宋祁的《玉楼春》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不仅使读者获得视觉的感受,而且还使读者得听觉的感受,“闹”字便是这句的句眼。又如宋朝王安石的一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行踪,而且还写出了江南的神韵,“绿”字便是  相似文献   

11.
1.意境、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诗中有画、色调、情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什么样的诗词才算有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可见,所谓有意境关键是要写出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上名句,一个“闹”字写出了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一个“弄”字写出了诗人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13.
一、释《召南·行露》中的“家”字这首诗有些词句较难解释。前人疑第一章的词句有讹夺,以致意思隐晦不明;特别难解释的是第二、三章中这样的句子:“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讼!”历来注家大多把“家”字解释为“室家”,却没有照顾到这一句和下一句“何以速我狱”、“何以速我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生平。古时在姓氏之前常冠一“子”字,或于姓后缀以“子”字是一种尊称,此为古代之习惯称谓。唯独对道家学派创始人不是在其李姓后缀一“子”字,却在“子”前冠一“老”子,何以要这样称呼?这个“老”是姓还是有其它涵义? 文章还对《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以及版本进行订正和辨析。并依据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对该书的章节次第进行释疑。文章在作了考据辨析之后,对老子的思想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归田园,回归本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启示我们勿忘“回归”。在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追问“何以回归”。请以“何以回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作指导“何以回归”,首先是“何以”二字,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即这是针对“为什么回归”的讨论,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也可以理解为“用什么、依靠什么回归”。前者是“目的论”,后者是“方法论”。而材料的第一句话对题目的后两个字“回归”做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回归田园,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6.
醉秋     
我不明白“愁”字为何以“秋在心中”而形成,也不懂历来的文人墨客为何以“伤秋”抒怀。秋在我心中并不悲凉,她是那么温馨,如同一幅幅油画编织着优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7.
一、情形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非常凝炼,诗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画龙点睛,一字传神,使全诗生色。于是便有了“推敲”的典故,“诗眼”的说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的“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设计了“炼字”教学。  相似文献   

18.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9.
阿Q新传     
此文结句何以成为出彩点?全文在标题“新”字的导引下,写了阿Q的“最新表现”——阿Q的外貌有变,但本性未变!  相似文献   

20.
闹收藏     
周国平 《留学生》2013,(10):31-31
读《北京晚报》看了一篇文章,把我看乐了。文章的题目就个别,叫《闹收藏》。汉字字义丰富,一个闹字了得,大了讲闹革命,闹元宵;小了讲闹痢疾,闹脚气:中间讲闹矛盾,闹笑话;还有闹新房,闹耗子,闹恶心,闹着玩等,不一而足。《闹收藏》说的是这些年收藏界的状态。我想了想,还真没有比“闹”更准确的字眼、更能形容目前收藏界的状态。本来一个默默无闻的领域(说领域都大了),今天轰轰烈烈,甚至有的电视台都出了专门频道,天天忽悠,忽忽悠悠,悠悠忽忽,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