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足、做准、做活、做新--试论教育新闻的推陈出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军 《新闻记者》2002,(11):33-35
教育新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在所有新闻中的分量和比重有增加的趋势,然而也有其动态少、资源稀、专业强的特点,依然存在着总量不足、题材陈旧、深度学够的突出问题。对教育新闻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造,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可作为当前发展、深化教育新闻的一条途径。“推式出新”,是教育新闻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此及彼的正确选择,也是在目前教育新闻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扩张的必由之路。捕捉教育新闻,需要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战略上要有意识,在战术上要有技巧。要把握教育新闻“推陈出新”的时机,掌握“推陈出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不仅因为,一个孩子的受教育过程,牵动着无数个家庭的注意力,更因为一代人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进一步增长,而围绕教育形成的产业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其教育报道理应转变传统思维,报道理念和报道手法都要有一个大的更新与转变,以期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我在承担湖北日报《舆论监督》版的采编工作实践中,对注重舆论监督报道的良好社会效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抓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强化舆论监督的政治性。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要求编辑记者有政治家的头脑、政治家的敏锐和洞察力,能够站在促进大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就政府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选择既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以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1999年11月28日《舆论监督》版刊登的记者调查“追踪无名火─…  相似文献   

4.
黄博 《新闻知识》2002,(12):35-36
写独家新闻,在每一个记者心中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职业热望。一个记者一生中如果没有几篇堆称独家的新闻,就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但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采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独家新闻线索的获得,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独家新闻,并不一定非要有独家线索,同源新闻中照样可以写出独家新闻,关键就看记者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是否有独家发现、独家视角和独家思考。 笔者在一家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站工作,和当地媒体记者相比,驻站记者的信息相对闭塞,获取独家新闻线索的难度也更大。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在同源新闻中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几年下来也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抓了一些可称为独家的新闻,因些在这方面有一些体会。 一、要有独家发现  相似文献   

5.
金加宝 《青年记者》2006,(21):26-26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6.
要做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积累,还要有勤奋的精神、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努力成为报道领域的“行家”、永远带着“问号”去采访、与采访对象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去报道.唯有如此,媒体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有益.  相似文献   

7.
人间有真爱     
朱淑贤 《青年记者》2006,(21):27-27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8.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既要点明主要观点、体现主要内容,还要反映记者、编辑在采编时的主观感受、亮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新闻标题在样式、语言等方面要有鲜明特点,要新鲜、抓人心、贴近现实,体现媒体人的思考和功力,吸引受众点击、阅读、转发、点赞。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方面需求大幅度提高,在思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新闻报道作为精神服务中的一种,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也不言而喻。本文从广播记者的角度进行剖析,分析广播记者如何搞好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王杰  程彻 《新闻前哨》2004,(9):33-33
新闻点的选取与表述往往是一部新闻作品成败好坏的关键。特别在反映一个比较大的新闻主题时,笔者认为记者应该具备一种伸缩自如的本领。从大处着手,却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精微细致处起笔,以小见大来表现新闻主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捕捉大背景下的新闻点。  相似文献   

12.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马航客机失联后,很多人对中国媒体的表现非常不满,而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推崇有加,认为西方记者能有效分析数据,发掘新闻线索等等。其中原因很多,比如马航"信息源"几乎被西方控制,西方国家记者与上述跨国大公司、国际组织长久的良好关系等等。这些说法对也好不对也好,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尤其新闻记者仅凭经验是不够的,要出独家新闻,要提高记者的竞争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的新闻学科教材,梅尔文·门彻先生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在传授新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同时,更注重提倡职业道德的遵守,正如他在该书中所说: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熟练掌握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所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这段话,是梅尔文·门彻先生写作本书时的出发点,他旨在希望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一个道理:新闻报道更重要的是获得新闻中的"良知"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胸怀     
任何一名记者,在党和人民的事业面前,都可称之为小记者,但是任何一名小记者都在从事一项大事业。不管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记者,还是中央、省市和地方的记者,都不仅仅属于一个独有的媒体,不能只代表哪个单位和部门,更不能代表哪个家庭和个人,其采访活动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代表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季翔 《新闻三昧》2003,(4):23-23
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热点新闻针砭时弊,时代特点鲜明,和群众生活密切相连,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也为报纸、电台、电视台增加了不少“卖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时期内公众关注的中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反映了某一领域较激烈的矛盾,如果报道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社会效果。因此,记者在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报道时,一定要谨慎、理智,把握好原则。   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要讲政治。记者是舆论引导的排头…  相似文献   

18.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19.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20.
崔静 《青年记者》2001,(3):38-38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文化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新闻在一张报纸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各家报纸纷纷出现了周末版、星期天刊、文化周刊等。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深度和力度的文化新闻呢?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心选好主题做为一名“文娱”记者,不能只盯住“明星”们搞一些所谓读者爱看的风花雪月的稿件,而应投身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大变革中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纷乱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新闻,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