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闻界新闻     
江苏盐阜大众报坚持请读者评报、议报制度化、规范化,对办报质量予以监控,把“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落到实处。 面对近年来报刊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去年该报增加了三项新的调查内容:一是“您读本报的来源”;二是“您自费订阅或购买报纸最看重的因素”;三是“您认为要增加或调整的版面和专栏”。借以听取和征询受众对地市党报该怎样按市场经济和新闻规律办报的意见。目前,该报编委会还在根据调查反馈的情况和读者提出的40多条有价值的书面意见,研究调整专版专栏,制定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的措施与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报刊特别是小报小刊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日前提出了《关于建立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并制定了《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实施细则》。 新闻出版署负责人指出,《出版管理条例》和报刊管理有关规章都规定,出版报刊要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和明确的办报办刊宗旨,这是办报办刊最基本的规矩。但是一些报刊为了经济利益,片面追求市场“卖点”,严重偏离原来的业务范围和办报宗旨;有的  相似文献   

3.
凡是事关报纸发展、职工利益、企业建设,而需要报纸这块思想舆论、文化教育阵地的工作,企业报不应等待上级布置;而要发挥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地策划、开展业务活动。以“本报”名义同读者、职工一起开展活动是企业报的特点,也是优势。如《南化报》2000年11月28日以“本报”名义召集了部分读者、作者座谈,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的意见。由于是主动征求,因此参会者畅所欲言,除了对“本报”正面予以肯定外,还提出了一些设想、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月,安徽《皖南晨刊》实施了全新改版,受到众多读者的广泛好评。很多读者都给出了同一个评价——版式清新、时尚,内容丰富、厚实,令人惊喜。总体来说,更活泼、更亲民、更具时代特征和本地特色。回顾晨刊改版历程,关键是晨刊人在广泛征求读者办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为民、服务便民、情感亲民"的新的办报理念,一改过去办报理念笼统模糊、版面定位不够清晰的局面,进一步拉近了同广大读者的距离。开展活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  相似文献   

5.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6.
5月的最末一周,是全国首次图书馆宣传活动周,为丰富活动内容,将服务工作推向新水平,湖南图书馆开始了为期一月的开门评馆活动。门厅里,设立了咨询台和读者意见箱,专门值班人员解答读者咨询,征求读者意见;同时散发“读者意见表”、“举办读者利用图书馆成果征集、评优活动的通知”和“读者利用图书馆成果电报表”以及“征求最佳开放时间表”等。进进出出的读者,有的从这里拿走表格,有的把填好的表格交给工作人员,有的正在咨询台前伏案填写……“6月2日上午:一般读者座谈会。 6月3日上午:科研读者座谈会。 6月3日晚上8点30分:作家·读者·馆员联谊会。……”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为广泛征求读者意见,促进新闻改革和提高办报质量,南阳日报9月24日至10月10日举办问卷调查。为表达对读者的谢意,这次问卷调查共设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鼓励奖100个,并给以不同奖励。(集)徐州日报于6月开展了以消灭差错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月”活动。由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报社及时改进,报纸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华)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用对于出版事业的重要意义韬奋主编的报刊和他主持的生活书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信用。韬奋常常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描述广大读者对他的刊物和书店的关心支持和亲密无间的关系。三十年代的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男女,不但把韬奋和他主编的报刊看成“良师益友”,对于他们的教育、意见和建议,言听计从,有些人甚至把生活书店的每一个职员都看作“圣人”(见《韬奋文集》第三卷485页)。有的读者因为夫人要生产,托他们代为物色好的产科医院;有的读者因为吃官司,托他们代为介绍可靠的律师;有的女青年把对母亲都不  相似文献   

9.
时至年底,许多报刊为了吸引读者,纷纷对明年办报进行改革,以便扩大发行。其中,市场报倾听读者意见最让人感动,也真正体现了群众办报的方针。 该报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接连11次发表读者评  相似文献   

10.
“刚满月的孩子哭个不停,老公管都不管,还在津津有味地看某某报”,“我每天要是不看到自己最喜欢的某某报,翻来覆去连觉都睡不着。”这些语言是笔者从一些报纸上的“读者评报”专栏摘抄的,每每阅读起来,总让我难以承受其“酸味”的冲击。 报纸开辟专门的版面或栏目,诚恳征求读者的意见和看法,发动读者为报社出主意,对提高办报质量,疏通与读音沟通的渠道,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出现在某些报社的所谓“评报”,却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要是读者的表扬,即便离谱,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为广泛征求读者意见,促进新闻改革和提高办报质量,南阳日报9月24日至10月10日举办问卷调查。为表达对读者的谢意,这次问卷调查共设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鼓励奖100个,并给以不同奖励。△徐州日报于6月开展了以消灭差错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的回顾我党早期报刊,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当时的《中国青年》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以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改进编辑工作。他们还让读者评选“我最喜爱的作者”,结果,恽代英、肖楚女二位编辑榜上挂名,深受青年  相似文献   

13.
由三名农村青年自愿组建的、订有70多种信息报刊的湖南省邵阳县社交信息介绍所,去年以来,面对国内信息报刊林立、读者订阅报刊举棋难定的情况,义务组织评报活动,既为读者订上称心如意的报纸,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又为报社提高办报质量,真实恳切地反映了读者的意见,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  相似文献   

14.
由三名农村青年自愿组建的、订有70多种信息报刊的湖南省邵阳县社交信息介绍所,去年以来,面对国内信息报刊林立、读者订阅报刊举棋难定的情况,义务组织评报活动,既为读者订上称心如意的报纸,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指导,又为报社提高办报质量,真实恳切地反映了读者的意见,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翻开报纸刊物,都会发现“读者来信”这样的栏目.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刊登的稿件有多有少,但都很重视,有的报刊整版整版地登。它是反映读者意见、要求和呼声,加强报刊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 去年报刊收订工作开始前,我到农村了解群众对投递工作的意见,好多人反映他们订了报刊,但送到村上无人管,有时收不到.我写了就《农村需要报刊接转人员》的来信,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改革大业的深化、报业的激烈竞争和明年报价提高的新形势,如何改进明年的报纸、吸引更多的读者是各报刊面临的任务。很多报刊在这方面的考虑比往年提前了。《市场》报目前正为明年改出周二刊,作积极的准备。他们从7月开始,就向新闻界前辈和该报前三任主编征求意見。下面发表的,是《市场》报征得的口头和书面意见的摘要。这些意见很宝贵,其中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地站在改革前列,要有鲜明的目标,有自己的特色等办报思想和具体建议,不仅对《市场》报适用,对其它正在考虑改进明年报纸工作的同志,也会有所启发,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质量问题,报刊也不例外。纵观我区发行的部分报刊,撇开文章的内在质量不说,常见的有这样一些“疵点”:错别字,漏字,倒字,标点符号错用,照片模糊,字迹深浅不匀,有的纸张打折,印的字“一分为二”,有的版面呆板,等等,这些质量问题不能不给读者以不足欠佳的印象。产品的“疵点”超过规定的标准,就要作降等处理,“一分价一分货”。报刊不顾质量问题,好  相似文献   

18.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报纸的竞争十分激烈。县市报如何发挥自己贴近性的优势?本文就县市报的读者观念谈一些浅见。 思想上装着读者 把读者当作“老师”,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报纸的生命力存在于群众之中,千百万读者中有办报的丰富营养。溧阳报在1991年复刊时,在虚心向兄弟县市报请教的同时,还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老报人意见。从周一刊到周三刊以及后来的周四刊,每发展一步,都先试刊,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然后集中正确、合理的建议,及时转化为报纸的栏目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上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不久前在四家全国性报刊上都被错印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者去信批评后,有的编辑回信说:这“主要是我们校对时不仔细,未核对原文造成的”。此说一出,读者哗然,说:“把责任都推到校对身上是不公平的”;“为何四家报刊对这一引文都不加核对?”;“编辑工作一定要建立责任制,这样的差错是不应再发生的。”诚哉斯言!现在有的报刊上差错迭出,假闻频生,有关人员明知出了错,撒了谎,却处之泰然,依然我行我素,说来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当前新闻战线缺少严格的责任制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有的报刊常常是一条消息刚发表,否定该消息的消息便接踵而来。如有的报刊先登出“中央已不再建立第三梯队”的消息,后来又说这是“误传”;更有甚者,有的报刊竟把一位健在的知名人物说成已作“千古”,不少报刊还争相转载。如此“肯定——否定”,真真假假,弄得读者晕头转向,不知信谁的好。这样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报刊的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