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首中秋词,历来腾播人口,撼人心魄。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李冶《敬斋古今注》卷八云:“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异清  相似文献   

2.
一前年,在《光明日报》上,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展开了争论,最后似乎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对苏东坡《赤壁赋》的理解,虽然没有展开那样公开的争论,但分歧也是不小的。甚至比对“中秋词”的争论更大。《赤壁赋》和“中秋词”是苏东坡文库中的瑰宝,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皎皎之作。为什么理解上的分歧,竟如此之大呢?是真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作品,无  相似文献   

3.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二、检查预习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2)上阕写什么?(3)下阕写什么?(4)词采…  相似文献   

4.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注释者甚多。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解释,历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象是还在人间?即诗人此时月下起舞,有飘举天外之感。句中“何似”解为“哪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振甫《大学语文》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付燕 《青海教育》2009,(12):39-39
一、文章解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睛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7.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名篇中的名篇,一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已经尽显其文学价值。我要说的是,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际,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词原来是一个惊世大预言!苏东坡早在927年前就精确地预言了我国航天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这说明苏东…  相似文献   

8.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价,赞誉之高,极见诗文分量。“弄”字即见于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无限热爱。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分上下两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两阕之转折,其中…  相似文献   

9.
歌德有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此话果然。东坡词就是属于“探不到底”的艺术精品。我爱东坡词,百读不厌,每读皆有心得。兹以词话评点诸阕,记我所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宋词亦有题序之体制,长短不一,有长达三、四百字者。或描述当时处境,或说明写作用意,诚为极难得之本事,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词意。故品词决不可轻视之,读词之前,一定要仔细斟酌题序,品词之间,更要时时顾及题序。试看,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序中有言“欢饮达旦”。“欢”字表明东坡当时之精神状态兴致勃勃,饮酒赏月赋词皆尽兴,故全词基调乐观。顾及这一字,便不致于过分强调苦闷抑郁一面。  相似文献   

10.
东坡的中秋词,历来评价很高。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甚至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是,对“中秋词”的解释却很不一致。不但对词的思想内容理解不一,而且就词的字面来说,也没有一个能为绝大多数人(绝不是全部,因为这是不可能的)都能接受的见解。最近《光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词篇。对于这首不同寻常的词作 ,人们似乎早有定论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的。教学参考书上如是说 ,我以前在读书时老师也这样对我们说 :词的上片是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是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对此说法 ,我总觉得有点似懂未懂的味道 ,对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 ,则更为模糊。而今作为老师的我 ,若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 ,学生是否也会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呢 ?为此 ,本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愿与方家商榷。词的小序部分写道“丙辰中秋…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该句“护前”一词,课本注云:“回护以前的失误。《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见课本第286页注释(?))课本注释虽有《辞海》等辞书作依据,然我以为此注失当。释训词义,关键在于能通文意。按课本对“护前”的释义看,验之于文意难通。纵  相似文献   

13.
<正>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之所以写出这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笔调奇逸,风格健朗的好词来,完全是情感积聚的瞬间反映。苏轼,苏辙深厚的手足情不能不令人感动。苏轼,苏辙两人嘉佑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同榜进士,一时名噪京师,并受  相似文献   

15.
初中刊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基调乐观,富于哲理,咏物、写景和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缠绵之情,让人玩味不尽。上下两片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转折,过渡自然,尤其是该句中的“弄”字,匠心独运,是该词意韵幽深的“诗眼”。起舞,本应是一个欢快愉悦的活动,多为人们开怀时的一种陶醉之态,而清影则是一种凄凉的意绪,一种清冷的寂寞,二者通过一个“弄”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弄”字处于二…  相似文献   

1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豪放盖世,流传千古。唯“小乔初嫁了”一句颇具争议,有谓闲笔者,有谓败笔者。如清代沈时栋《古今词选·选略》第二则论选词标准云:是集雄奇香艳者具录,惟或粗或俗,间有败笔者置之。即名作不登选者,犹所不免。如坡公“大江东去”,虽上下千古,脍炙牙齿,然公谨当年,奚待小乔初嫁尔后雄姿英发耶?是亦此词白璧微瑕也。四方同志,幸勿以强作解事见诮。沈氏从逻辑角度认定:“小乔初嫁了”一句是败笔。笔者认为,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写景、抒怀几达炉火纯青之境界。“小乔初嫁了”表面上看似离题稍远,实则对全词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浩瀚的文学花园里,有一枝奇葩,它就是“隐括词”。“隐括”本为“栝”,本意为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工具。《淮南子·修务训》云:“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隐括之力。”比喻义为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文心雕龙·镕裁》曰:“蹊要所司,职只在镕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又引申为,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别一种体裁。苏轼《水调歌头》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  相似文献   

18.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的阐述,如“诗无达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都是精辟的理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了意辞之间的关系,而“诗无达诂”则强调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  相似文献   

20.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 ,是宋代著名词作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词中的代表作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起 ,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胡子《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 ,余词尽废。”其言虽嫌过分夸张 ,亦可见后人对该词的称道。该词作于 1 0 76年任密州知州时。此词通过咏月与怀人 ,揭示作者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抒发了词人热爱人生 ,珍视亲人情谊的美好感情。中秋节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传统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晚上 ,家家团圆 ,大家欢聚一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