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各种鱼类在水中生活层次都有一定规律,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季节的转变,气候的异常以及水情变化等现象的出现,鱼类的游动、觅食和栖息的层次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鲫鱼本是底层鱼,但受气候、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觅食的习惯也随之而变。分析鲫鱼离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底溶氧不足,鱼儿难以忍受,便会纷纷上游。既然鱼儿已经离底上浮,就不能按常规钓法去钓底,而是应该采取钓离底的方法,提高钓获量。钓离底大鲫鱼和钓中上层鱼类是有区别的,受气候环境影响的大鲫鱼,一般离底10~30厘米左右(警惕性较高的大鲫鱼不会上浮太高),在确定鱼已离…  相似文献   

2.
看图说浮钓     
在风力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在夏天光照不充足时以及冬季天气由阴转晴时,鱼类的生存需要常进行寻氧上浮和循温上浮。此时,在池底平整、四周为砖头水泥砌成的竞技鱼池,改底钓为浮钓是惟一的选择。由于鲫鲤等是天生的底栖动物,贴底觅食、产卵、栖息是它们的天性,底栖还可以减少遭遇天敌的机会,增强它们的安全感。在野外水体,由于水域地形复杂多样,鱼儿常会选择水层较浅且较安全的区域底栖活动。此时,钓手应根据鱼类的上浮规律选定适宜的钓点及钓层。请看下面一例:  相似文献   

3.
宋军辉 《垂钓》2005,5(3):32-32
钓鱼变化无常。在特定环境下,底层鱼会离底上浮,寻找适宜的水温层、富氧层和饵料丰富的下风口的中上水层,此时底钓效果不理想。为此,我设计了这种底钓兼浮钓的移动构,供钓友在休闲钧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魏玉林 《中国钓鱼》2001,(11):14-14
鲫鱼是底栖鱼类,原本在一般情况下不上浮觅食,尤其是鱼源稀薄的野钓水域更是如此,所以在野钓鲫鱼时,钓者大多采用底钓法。但是在一些特定环境和情况下,底钓往往可能收效甚微,浮钓却可大放异彩。下面是我几年野外浮钓鲫鱼的粗浅体会,愿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梁富容 《钓鱼》2011,(8):30-32
近几年来,浮钓鲢鳙很少有收获,底钓反而获鱼多。主要原因是鲢鳙不敢上浮觅食,如果还在中上水层浮钓,当然获鱼量很少,而改为水底沉钓就上鱼多了。那么,怎样底钓才得鲢鳙多呢?  相似文献   

6.
在水底悬浮物和淤泥较多的水域垂钓,饵钩(尤其是带坠朝天钩)一落底,常会陷入其中,尤其是用活蚯蚓饵挂钩,蚯蚓沉底后稍稍蠕动就能钻入浮泥之中。另外,进窝的鱼儿一多,相互争食抢饵,头动尾摇,不断掀起饵粉和泥浆杂物,躺底沉睡的饵钩难于被索饵的鱼儿发现。这时,如要适时采用底浮钓,效果会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如果是艳阳高照的晴天,应以早晚钓底,中午钓浮钓浅为宜。在晴朗的天气,当临近中午,天气炎热,鲫鱼开始上浮,此时再钓底,基本上不会有鲫鱼咬钩,下午3点之后再钓,则应该改为钓浮。垂钓深度需根据鱼浮游的深度确定,一般以60厘米深为宜。  相似文献   

8.
夏雨龙 《垂钓》2002,2(8):62-63
鱼儿上浮是鱼类寻求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本能反应。产生鱼儿上浮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9.
浮钓调标     
赵峰 《垂钓》2006,6(11):20-21
浮钓,顾名思义是指钓水中的浮鱼。正确运用浮钓的方法不仅可以钓获中上层如鲢鳙、翘嘴鲐等鱼类,也能钓到中下层如草、鳊等鱼类,还可以钓获上浮的底层鱼类。因此,浮钓是一种适合钓全水层鱼类的先进钓法。要想真正掌握浮钓术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它的技术环节很多,如线组的搭配、饵料的配制、钩的选择等,对浮钓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浮钓中的调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也可以说正确的调标是浮钓在实际运用中的前提。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本人对浮钓调标的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鲫鱼虽是底栖鱼类,但会因为水温的变化和索饵的需要而上浮;尤其是在专养鲫鱼的精养塘和竞技池中,如果鲫鱼比较小并且密度大,同时水温又适宜,这时拉饵钓浮就能把鲫鱼从底层调动起来,然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拉饵浮钓。  相似文献   

11.
钓鲢鱼鳙鱼一般是用海竿飞钩浮钓法,这是众多钓友的共识。但在东北,不少钓友夏天在大水面钓鲢鳙却是用底钓。个中道理何在?  相似文献   

12.
浮钓草鱼     
小东 《垂钓》2013,(7):34-35
浮钓的区域很广,从轻微离底到水面表皮统统可以归入“浮”的范围,因此,浮钓实际是指钩不到底的半水垂钓,该钓法在竞技比赛中较常见,在野钓草鱼时,浮钓同样是不错的钓法。钓者在浮钓时应了解以下几点:1.确保你的浮标能够拉起你的饵料,即钓者所用的浮标浮力大于饵料的重力,这是能否浮钓的关键。如果饵料太重,浮标带不起饵料,致其落底,则不能称之为“浮”。  相似文献   

13.
华朝熙 《垂钓》2009,(6):42-43
钓鱼人有个很形象的说法:鱼头朝上和鱼头朝下。过去,传统钓都是清一色的钓底,鱼儿咬钩总是把尾巴一摇,屁股翘起,鱼头朝下。反之,鱼儿因种种原因,缄口厌食时,离底浮头,称之为“鱼头朝上”。  相似文献   

14.
相信每一位钓手都有脱钩跑鱼的经历。为了不跑鱼或少跑鱼,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找原因。鱼情变化受季节、气候的影响,鱼儿为适应环境,在水体中的泳层是全方位的。了解施钓的对象鱼,在窝点的哪个泳层尤为重要。例如,鱼已上浮离底,钓手却还在钓底,往往就出现鱼体蹭线、游动等所产生的信号。提竿时钩不在鱼嘴里,而是刮住鱼体某个部位;,刺中鱼体的力度不够或角度不对,在往回牵遛时,挣扎的鱼儿很容易脱钩而逃。线组状态通过线在组水里反映鱼出吃来食的的。动只态是有灵、钝适合(针对鱼情)的线组才能达到鱼儿被钩,才不会脱钩。过于灵敏,容易产…  相似文献   

15.
李峥 《中国钓鱼》2006,(10):25-25
进入中秋,由于天气逐渐变冷且夜间水温较低,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鲫鱼会离底。但是出于本能,野生鲫鱼一般又不会上浮到中上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钓底部截口是个不错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17.
张兰舸 《中国钓鱼》2005,(11):28-29
浮钓也称半水钓,或深水鱼浅钓。它有别于底钓和悬钓,是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的一种钓法。  相似文献   

18.
表面上看,悬坠浮钓同底钓的钓组配置都是竿、线、钩、标、坠、八字环、太空豆等元件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整体,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但细节上的细微差别对钓获量的影响却是毋庸质疑的,浮钓同底钓在钓组上的差异正好体现了应对不同鱼情的变化思路。(一)钓竿相对与底钓时的用竿,浮钓快鱼时,无论是对付大鲫鱼的战斗竿还是对付小鲫鱼的鲫竿,在调性的选择上都应该比较偏向于稍硬些,比如底钓时采用三七调,浮钓时就可以采用二八调。理由是浮钓快鱼时由于我们主要抓的是浮标下行过程中的异动信号,浮标在运动过程中的信号持续时间非常短暂,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19.
荣荣 《钓鱼》2006,(10):31-31
浮钓草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全浮,另一种是半浮,无论采用那一种钓法都必须在温度达到25~35℃,水温达到15℃~20℃的时段,因此每年的春未夏初才是浮钓草鱼的最佳时期。由于春末夏初早晚存在着一定的温差,草鱼受到温度的制约,早晨贴底,中午水体表面温度升高时,草鱼才可能趋温上浮在水域之中上层活动觅食,如果温度过高时,它会浮在水面上,当温度不足以使它浮在水面上时,它便会浮在半水中,针对草鱼的这种习性,有经验的钓手会选择钓半水或是钓全浮。钓全浮即在水面以下20~30厘米处,钓半浮在水下40~60厘米处。因为有钓半浮和钓全浮这两个不同的钓法,所以,在制作草把做窝诱鱼上,有两个深浅不同的水深。  相似文献   

20.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2):20-21
寻鱼层悬钓:是一种从下层往上引的诱鱼速钓技术。垂钓者在施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1 当你在正常搓饵或拉饵底钓时发现,鱼标在立稳下沉时就出现停顿、上升的漂讯或是上钩中鱼率高的现象,这都是鱼儿离底截食的反应。2当你在实施正常的底钓时,由于误将鱼儿诱集水底大多或是遇到从未被钓过的鱼儿对饵的哄抢等,造成在抢食的过程中,将钩饵推来拱去,搅得窝底浑浊不堪,只见漂动不见上鱼。遇到上面这两种惰况,你就得采取寻鱼层悬钓战术。及时将鱼标下移3-5厘米,缩短水线使双钩饵离底,避开底层浑浊区,寻找鱼儿吃食最佳的水层,这样既解决了漂讯乱的问题,又提高了上鱼速度。如果还出现鱼标未沉到位就有讯号,你仍须继续下移鱼标,直至寻到能连续不断上鱼的水层。这种由下往上的纵向诱鱼悬钓技术,是最常规的钓法,也是多数钓手喜欢采用的一种较为稳妥的诱鱼速钓方法。钓手能始终了解鱼层的高度及走向,并能主动根据其变化而随之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