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一次教学:探究能否围成三角形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你们能用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分小组合作用小棒围三角形)师:请各小组同学汇报一下用小棒围三角形的结果。(生答略)师:是不是什么样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那么,什么样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评析:这次组织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一些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然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上镜率很高,我前些年研究“大问题”教学时也上过这节课。前段时间,我又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思考和再设计,重上这节课。内容为旧瓶,进化的是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是为新酒,现与大家分享。师:同学们,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游戏。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围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生(齐):三根。师:老师这儿准备有两组小棒,每一组都是三根,长度都不一样。谁想来试试?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三册第78~81页。教学要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用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9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这样的三角形? 指名读题后,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根据题目要求摆出来吗?(指名板算,要求列式并用竖式计算出来。其他同学用学具操作摆图。教师巡视,请一同学到幻灯机的投影仪上摆。)学生摆后,教师提问。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先拿出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再拿出3根小棒,又摆成一个三角形;还有3根小棒,又可以再摆1个三角形。订正板演。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有3根小棒就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9根  相似文献   

4.
刘勇 《小学生》2013,(4):13-13
【教学片断】(学生操作实验: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师:拿出准备好的长度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每次任意选三根,摆摆看,能否围成三角形。(要求把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记录下来,注意小组合作分工)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其内涵是很丰富的:而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既要顺着学生思维又要高于学生思维。请先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什么叫三角形?(过片刻,学生们积极地把手举得高高。)师:你们的小手举得这么高,老师知道你们肯定都能回答。噢——对了,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俸?(生答:要用3根)。给你三根小棒,你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普遍认为:能!)师:请前后四人为组,任取三根小俸看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很快合作起来,尝试看围三角形。不一会儿,纷纷举高着手——有的小组学生说:能,  相似文献   

6.
[课堂回放]师: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5根小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3、4、5、6、8(单位:cm),同学们小组合作,看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把你们的研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学校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由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环节时,两位教师以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流程。现结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与体会。教学片断一(教学材料为4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和探究记录单):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小棒(4cm、5cm、6cm、10cm),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把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数出10根小棒,摆成一排。摆好之后,再添上1根,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师: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小棒,就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究竟摆了多少根小棒?(生自主摆小棒,摆后交流摆法)生:老师,我是1根1根摆的,我一共摆了11个1,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生:我是5根5根摆的。我摆了2个5,2个5根就是10根,加上多的一根,就是11根小棒。生:老师,我觉得我的摆法最简单了。我一边摆了10根小棒,另一边摆了1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师:为什么觉得你的摆法最简单呢?生:(答非所问)老师,您买过铅笔没有?师:(故作惊讶)老师…  相似文献   

9.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下面就以其中的精彩片断谈谈自己的感悟。【精彩片断】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知道干什么吗?生1:摆角。师:不,是用来摆三角形的。你们会摆吗?生:不行,不行!要3根小棒才能摆三角形。师:那好,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是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你会再配一根小棒,使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摆小棒,也有学生在纸上画)生汇报结论:6厘米、4厘米、2厘米、7厘米、8厘米、3厘米、1厘米、0.5厘米。师:上面的…  相似文献   

10.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课件展示: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师:老师刚才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想知道用它做什么吗?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高的。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师:告诉大家,是用来围三角形的。生:两根小棒怎么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那你觉得几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生:应该用三根。师:应该用三根,大家已经看到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评析:上课伊始,课…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摆小棒游戏。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拿出4根蓝色的小棒,你能用这4根蓝色的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生:能。师:好,开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都摆好了吗?(学生齐答)师:老师把同学们的作品收集起来了。想不想看一下?生:想。师:这是我们刚才摆的,第一个是什么图形?生:(齐)正方形。师:第二个呢?生:(齐)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拿掉1根小棒呢?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与安排。"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要选准教学的重难点,课前进行合理预设,方能演绎精彩课堂。【案例描述】师:你能从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中选三根围成三角形吗?生小组活动。生1:我们选了4cm、6cm、10cm的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先选中10cm的为底,将这两根小棒移动(边说边演示)最后和10cm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36-8(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8页教法一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我们一起用摆小棒的办法计算36-8=?(同学们把小棒摆在桌面上。)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6根减去8根,够不够减?(生:不够减。)那该怎么办呢?生:把一捆小棒打开,与6根合起来再减。  相似文献   

14.
一、准备教学,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师:大家会分东西吗?请拿出4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学生进行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的学具操作)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分的?(学生甲展示把4根小棒分成每堆2根的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15.
一、"疑"出一个新问题——"三角形边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分类"哪个先教在调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82页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片段回放:师:同学们随意拿出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呢?现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一: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三根小棒,上面标有长度,先动手摆三角形,然后将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填写在下表中,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40页。【教学过程】上课前布置预习任务:1.前情回顾。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2.我的研究。(1)准备5根小棒:3cm、4cm、5cm、8cm和9cm。(2)分别选三根小棒代替线段试着围三角形,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一、预习展示、小组合作1.问题导入。  相似文献   

18.
概念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数学事实。通常的教学是在认识了概念之后,用大量的正例来巩固所学知识。近来听了一节课,却反其道而行之:接触概念之初,老师大胆让学生去寻找反例,从反面去寻找概念成立的条件。揣摩教学设计者的意图,觉得很新奇、很有创意。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是新世纪(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借班上课的是四年级上册的学生,执教者是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学校潘小明校长)活动一:5cm3cm师:两根小棒可以做什么?生:可以摆形状。师:现在每人都有两根小棒,分别是3cm和5cm,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有几种配法?生1:…  相似文献   

19.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生1:3厘米、3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相似文献   

20.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二、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各15个,小棒20根。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1、准备题: ①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小棒里每次拿2根小棒放成一堆。照这样连续拿了3次分别放成3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