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和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教师教育方式.它与课程改革相伴而生,"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基于教学"、"提高教学";"基于教师"、"发展教师".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专业发展去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教育教学的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校本研修工作是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其深入、有效开展必须要做到"五手联动".  相似文献   

2.
朱思红 《生活教育》2014,(20):18-19
"惠爱教育"系列特色课程依据学校"惠爱润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结合惠福人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而设置,开设了学生的学科性特色课程、活动性特色课程和教师、家长的课程,构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引领惠福人生命素养的多元发展、和谐生成。  相似文献   

3.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18):31-33
基于参与SSHRC中加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合作项目交换生的视角,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审视中加两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实践之间的差异。对比加拿大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中国基础教育应采取小学阶段授课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灵活处理;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逐步实施"走班制";小学阶段根据教师实际情况,鼓励实施综合学科授课方式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针对教师缺乏课程视野和课程思维等问题,基于"自立教育"发展定位,系统构建教师发展立师课程,通过发挥共性课程的核心作用和个性课程的创新价值,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激励机制,唤起了教师发展的自我觉醒与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6.
"教师智库"是一个学校思想创新的源泉。学校"教师智库"成员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课程基地的建设需要以相应的教师智库为支撑,同时教师智库的提升也促进了课程基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们的热切期待课程,从开发主体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现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国家与地方系统地安排了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更有隐性课程在发挥作用。同时,许多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编制、实施着相应的校本课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课程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课程中安排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它们可谓落实小学德育目标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8.
<正>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  相似文献   

9.
陈松信 《学子》2013,(3):13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要抓出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四要"。一、立足学校实际,挖掘本土资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等实际情况,发挥学校在某一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或  相似文献   

10.
优质学校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要以"美"的理念引领学校不断发展。优质学校建设要有"美"的办学文化,注重学校精神境界的提升;实施"美"的课程,在美育视野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培养"美"的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注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责任心和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优质学校还要建立"美"的联盟,让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立新学校提出"课程育人"理念。学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建立"校务委员会",实行以学校教育教学领导为年级主管领导的年级负责制:成立"课程委员会",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学校实施激励德育,唤醒学生的成长自觉:打造"魅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精气神";"课程委员会"为"课程育人"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承担了苏州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学校个案研究"。在研究的四年多时间里,以校本教研、专业成长训练、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等为依托,通过大量调查、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等研究,不断探索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逐渐形成了促进学校(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学习、研训、评价等机制,从而推进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专业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认为"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没有教师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有限度的发展"。为此,学校要把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金字塔策略"为载体,以"多维度、多途径、全方位"培训思想为引领,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中小学校长组织领导,主要在教师任职学校展开,和学校、教师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相似文献   

15.
姚敬华 《中国教师》2012,(13):57-59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文化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话题。从文化的视角看,"新课程改革就是一场课程文化的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倡导并扶植新型的学校文化"。[1]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往往专注于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对同为学校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文化,因其隐性存在而习而不察,鲜有深入的探讨。事实上,"作为课程的实际解读者,新课程的内在价值取向是否与教师自身的价值观相一致,决定着教师对新课程认可或抗拒的态度;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新课改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课堂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2]质言之,教师文化关涉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是学校文化建设之肯綮。  相似文献   

16.
<正>陶行知先生讲:"教育可分为三种:A.死的教育,B.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如果说因为取消了职业资格,就影响到学校的课程教学,那么,这样的学校教育会属于哪一类呢?在具体的学校教育生态中,课程是学生、学校、教师之间的天然纽带,是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是课程促进学生改变,而课程则是学校组织下的教师个人或者集体劳动的产品,职业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课业负担现状与学生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尽管教育部一再下发减负通知,各省也相继进行课程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升学率""分数"还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学校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教师仍然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18.
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对南京市303家学校、54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如下制约因素:课程整体上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专业能力、课程活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弱、课程的设置缺乏课时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整合、课程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和认同等。建议从制定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增设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开发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材、选择适宜的课程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开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请家长"是农村小学中常见的教育现象,其初衷是联合家庭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然而,实际情况是这种活动会激化矛盾,恶化师生、亲子、家校关系,不利于学生成长。要走出"请家长"的误区,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学校要开设家长学校课程,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素养;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常规沟通,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方案作为国家颁布的"正式课程",只有当教师在课堂情境中实际执行了或实施了,才能转化为学校的"运行课程"、教师的"领会课程"和学生的"经验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