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减”政策旨在破解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疾,有效执行是“双减”政策发挥实效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双减”政策执行面临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且存在价值冲突、多维复杂治理对象的新兴情况层出不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多种育人资源整合的深度挖掘不够充分等碎片化困境。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双减”政策具有一致的治理理念、相同的价值遵循,能够为“双减”政策有效执行提供路径。基于整体性治理内嵌的信息机制、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及整合机制,“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建立收集并统合信息的信息机制,夯实多元主体价值支撑的信任机制,构建纵横交错、内外联结的路径协调机制,形成发挥资源聚合和配置作用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而促进“双减”政策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语文作业在布置上主要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导致了作业布置目标的不清晰。在“双减”背景下,为强化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师可以采用单元主题整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设计相应的作业布置策略。本文对当前语文作业的布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提出了语文单元主题整合式作业布置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双减”政策主体之间的话语权和利益诉求并不相同。在政策制定阶段,主体间的博弈现象并不明显。但在政策执行时期,利益和权力所致的话语冲突,使得政府、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并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博弈行为,由此导致“双减”政策执行不顺畅。对此,需要从理念和制度层面加强主体利益调适,找准平衡点,确保“双减”政策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4.
罗颖  曹宇 《职教通讯》2023,(10):53-60
“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在迎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碎片化、绩效保障欠缺等诸多现实困境。为了充分发挥职业启蒙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更好地回应“双减”政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应立足劳动素养、加强多方主体合作、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构建绩效保障机制。由此,实现职业启蒙教育“从有到优”的发展,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双减”是国家教育治理的重要举措,具有明显的“规制性”特征: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实施过程相当严厉、全过程强力监督。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给持续推动“双减”形成了较大的阻力。从供需关系视角剖析规制性“双减”遇阻原因主要在于:家庭优质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家庭教育需求没有获得积极引导、素质教育需求内生动力缺乏。未来,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规制”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遵循需求逻辑、干预逻辑和激励逻辑推动“双减”走向“自觉”,并实施结果驱动、资源驱动、理念驱动、方法驱动和制度驱动的五大驱动策略,从而促使“双减”进一步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及效能实现的关键因素,当前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落实中的角色困境亟待关注。这种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传统”与“现代”角色的转换之困、“工作”与“生活”角色的冲突之困、“管理”与“教学”角色的碰撞之困三个方面。其主要成因在于教师工作负担陡增、学校配套支持孱弱和家校社多方利益博弈。由此,指向“双减”政策落实的小学教师角色亟待超越当前困境:一是以专业培训持续提高教师的角色适应能力;二是以制度补贴有效增强学校配套支持效能;三是以强化合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7.
推进机关事务数字化转型,是机关事务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对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战略的有机融入。以湖北省W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数字化建设实践为案例,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其在技术-制度-理念三个维度的碎片化困境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数字机关事务碎片化建设的成因及破解之道。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要成为实现政府整体治理的有力工具,需要破除制约其发展的技术、制度和理念障碍,进而提高政府运行保障效能,实现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以“‘双减’政策下的教师工作状态”为主题,对浙江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调研,呈现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知、行为、困惑等三个维度的结论:宣传到位,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整体认同较高;组织有序,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行动较积极;制度不健全,教师执行“双减”政策存在障碍。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要真正消除教师对“双减”的消极情绪和现实困惑,就要从政策治理优化的角度建构支撑“双减”的相应制度体系,包括完善教师激励的保障制度、建构专业发展的支持制度、设计多方参与的协同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在迎来发展新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师资力量不足制约劳动教育的主体供给,课程设置碎片化影响劳动教育的普及,绩效保障不足制约劳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是:立足劳动素养,引领“双减”落地;实现多元主体支持,凝聚“双减”合力;打造高品质劳动课程体系,提升“双减”实效;构建劳动教育绩效保障机制,突破“双减”落实之障。  相似文献   

10.
自1955年新中国首个“减负令”颁布到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我国政府探索治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走过了六十余年的政策历程,历经“以关注身体健康为导向”“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及“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导向”四个阶段。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框架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可以发现政策参与主体由一元发展为多元,信息传递路径由封闭转向开放,政策工具选择从单一发展为灵活多样,治理模式从单一、碎片化治理走向整体化治理。展望未来,政府应增强信任机制、完善学习机制、深化协同机制,围绕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构建多维度合作的整体性公共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落实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新理念的重要抓手,是全面优化教育生态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首先探析“双减”落地对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价值意蕴,并分别从宏观、外部、中间和微观层面探寻“双减”落地存在的潜在困境。基于理论分析,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结构模型,构建出包含宏、外、中、微四大系统层层镶嵌的“双减”落地困境的破解路径体系,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打通彼此功能边界,为“双减”的实践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聚焦学校主阵地,旨在通过高质量课堂的建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积极向好的教育生态背后,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逻辑转换,即教师教学观念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教学内容从“惰性知识”转向“价值性知识”、教学过程从“以教促学”转向“以学定教”、教学评价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与此同时,学校办学中好的经验也不断传承,表现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立场矢志不渝,践行教材“教学性”的逻辑永不停止,走强调“学业质量”的道路坚定不移。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落实,需明确基础教育定位,奠定“双减”赋能前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握“双减”重点理念;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聚焦“双减”推进关键;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双减”切实着陆。  相似文献   

13.
郝书涵 《成才之路》2024,(7):129-132
“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分层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可以为实现“双减”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文章强调“双减”背景下分层教学的价值,分析“双减”背景下分层教学的困境,对“双减”背景下优化分层教学的路径进行探讨,旨在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技术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及重塑教育生态等方面均能为其提供多维度、多领域的助力,并赋予各类教育主体改善之新动能。教育技术赋能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和教育反赋技术的双向统一,存在于教学、服务、评价、治理、科研等五大领域,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维、应用、器物等形态的革新。以“双减”改革为例,当前教育技术赋能“双减”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赋能主体、治理难度、教育公平、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问题,可采取提升理念认知、完善规则体系、促进协同行动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科层制理论、管理主义和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我国公立大学出现"碎片化治理模式",呈现压力型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和运动式治理模式,继而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碎片化"困境:治理理念的断裂、治理结构的分化和治理机制的裂化。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和治理结构的整合以及治理机制的创新,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实现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由"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型,治理理念应由治理者的合理性向被治理者的合理性的转型,治理结构由集权分散式结构向多元整合式结构的转向,治理机制由从应急式运行机制向制度化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双减”是我国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政策创新,旨在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高质量和无束缚的育人环境,与陶行知所提出的教育解放思想存在基本逻辑的契合。教育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多维度解放,根治束缚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沉疴宿疾。深探教育解放与“双减”的耦合性,前者能够为后者作理论引导,推动后者主体指涉迈向多元、理念目标回归育人、实施策略趋于完善。在教育解放审视和作用下,着眼于效果浅层化、评价应试化、主体简单化的政策实施困境,建构以活知识为核心的贯穿式教育模式,打造以育人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创设由多主体作牵引的整合型联动机制,应成为“双减”有效落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双减”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善治之举。本研究借助柯克·爱默生的公共政策实施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构建“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来探究其有效实施的逻辑、困境与路径。政策实施需学校、家庭与校外培训机构协作动态的驱动力,政府与学校协同治理制度的成长力,政府与社会系统情境的生命力。从政策实施看,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协作动态输出的执行动力偏弱、协同制度供给的持续能量偏少、系统情境构建的实效稳态较差的问题。为此,推动“双减”政策有效实施需激发协作动态活力以提升多元协同动力,健全协同制度以驱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再造系统情境以重塑基础教育发展生态,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传统体制下的生态治理模式呈现出治理主体价值观念分歧、组织结构松散和权力资源内耗等“碎片化”状况,使得正式规则不能完全重塑系统力量,其结果是生态治理的效能低下,生态结构修复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随着新型政府管理理念的兴起,在生态治理的系统结构中,通过国家权威运作的整合性思维,基于“整体性”的政府治理理念,构建以国家为主导,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将行动主体、行动机构及行动策略协同整合,这是生态治理机制转向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迫切需求,同时将带动中小学校管理方式的全面变革。“双减”背景下需要中小学管理实现两重转变:由制度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突出中小学管理以人为本,转变其教育理念。“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管理的改革路径有:强化管理评价,提升管理成效;改革管理形式,重塑管理内容;加强党建支撑,强化管理融合。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教师教育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利于助推学生成长成才、追求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还存在教学理念有着“应试教育”的倾向、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结果导向、教学方式偏向于远离学生生活、教学评价中“教—学—评”一致性不够的现实困境。为此,“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全面指导的教研工作,助推学生优质化发展;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推动教学质效“双增”;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引领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