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诗经·国风》中占最多数的是属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歌,而《蒹葭》更是写尽相思之苦。文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以详实文献为依据,首先对《蒹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重点讨论了抒情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形象和那个可望难即的"在水一方"的含蓄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歌唱爱情的佳作。它的意象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美使其在众多爱情诗篇中独树一帜,历来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美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的不懈追求中。幸福不会从天降,爱情更是如此。“有美一人兮天一方,欲往从之兮路渺茫。”(邢居实《秋风三叠》)《蒹葭》中的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求,千回百转,风霜雪月,苦胆焦思,上下求索。有情人就是有志者,“溯游从之”、“(?)洄从之”,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众里寻“伊”千百度,美好的爱情就在“千百度”的寻寻觅觅之中。“伊人”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氵矣)”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一字之别,有移步换形之效,既体现出追求空间的移动,又说明“伊人”的飘忽不定难  相似文献   

3.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难得的惆怅迷茫.有名无名的河流旁.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足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饶本刚 《今日教育》2011,(11):62-62
乍读《诗经·秦风·蒹葭》一诗,很责怪诗中主人公,认为他遭受挫折是咎由自取。既然“伊人”在“水一方”,驾小船直奔过去就是了,为什么忽而顺流,忽而逆流折腾呢?不朝目标的方向走,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尤其是男性诗人的作品,有着这样一种审美意向,即长于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可谓“难圆的梦”之美。这一“难圆之梦”,不啻是中国古代爱情诗艺术角美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到元、明、清民歌,都有这种好梦难圆的浅酌低唱。“菜苗苍苍、白露为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湖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诗经·莱茵》)“杀菌”的迷蒙,“伊人”的模糊挂力,道阻的遗憾,营构了一种特殊的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诗经>二首》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借关键词,从学习活动的创设角度入手进行创新设计。首先可以对“荇菜”与“蒹葭”进行探讨,通过其反复出现的现象探究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其次可以对“淑女”和“伊人”进行探讨,围绕“淑女”和“伊人”挖掘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诗经>二首》的学习,掌握诗歌解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8.
《诗经·秦风·蒹葭》中,营造了一幅朦胧唯关的画面:似幻疑真的伊人,对伊人魂牵梦绕的主人公。在深秋空寂悲凉的特有氛围中,创造出一种苍凉缈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湿地是诗地     
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头一首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相似文献   

1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1.
随时读到《蒹葭》,都有清风拂面之感。每一次和学生一起读这首诗,都更加深对《诗经》的了解,尽管胡适说过《诗经》里有一半的诗歌是不可以懂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似文献   

12.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13.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难得的惆怅迷茫,有名无名的河流旁,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足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相似文献   

14.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5.
《君子于役》是《诗经》艺术形式的典范之作,诗篇风格充分体现了《诗经》“思无邪”的特点。从行役诗角度看,“黄昏晚景图”衬托出主人公的悲苦境地;从爱情诗角度看,黄昏景象巧妙地铺垫了主人公情感在岁月中的沉淀与升华。语言质朴恬淡,意蕴深远。运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使得叙事简洁、抒情悠长。  相似文献   

16.
关于《蒹葭》的诗歌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诗经》时代民风淳朴的特点以及诗歌里面"伊人"终而为现的情形,可以推断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单相思者,且是一名多情的男子。  相似文献   

17.
在对《诗经&#183;蒹葭》的传统审美体认中,“伊人”的所指总是人们关注的中心、由于在诗中这一形象本身的叙述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产生了种种臆解。有人认为“伊人”隐喻的是周王朝的礼制,诗的主旨在于讽刺劝谏周襄公不用周礼而沿用西戎风俗。  相似文献   

18.
《蒹葭》塑造了追求者及其目标两个独特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执着地追求,开启了后世为信念、目标坚定不移、百折不挠追求的人格理想;追求的对象“伊人”虚处传神,意象朦胧,迷离惝恍,这与追求者意念相生、因痴生幻、执着追寻密切相关。《蒹葭》极有意境,该诗将物境与情境、思绪意念完美地融合,塑造了追求理想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我们不禁感叹它不愧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而对其立意历来却纵说纷纭。《毛诗序》以为“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代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中的恋情诗风格各异。《周南》、《召南》作为周文化圈核心区域的音乐,其恋情诗体现了一种君子淑女式的高雅追求,无论是《关雎》里对完美恋情的追寻;《汉广》中对遥想之情的渴求与舍弃;还是《野有死麕》里的两情相悦都透出在礼的规范下主人公对情的渴望,在被压抑环境中慕求真挚自由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