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同学们,你们尝试过用耳朵来阅读吗?没有吧,告诉你,耳朵阅读是另一种有效的读书方式。 莫言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位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书展文化讲坛上,莫言告诉读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得多了都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书也就是红色小说和古典作品,一开始纯粹是看故事,从来也没想过以后自己也能拿笔写。“那个时候,我认为作家的职业是神圣的、非同小可的。”后来,莫言的一个邻居启发了他当作家的梦想。“那个邻居是个右派,经常向我描述济南一个作家的情形,说那个作家‘腐败’到顿顿吃饺子的程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就想,我将来当作家是不是也能过上这么‘腐败’的生活呢?从此,我就梦想当作家。”但是,莫言一开始的写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按照‘文革’期间的阅读经验进行克隆,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3,(1):6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4.
幽默集中营     
用第一人称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打开书了吗?请阅读下面的故事,然后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问题你们都听懂了吗?”这时小林同学举起手,老师问他:“小林,你有什么不明白吗?”“老师,怎么理解您说的‘用第一人称复述’呢?”小林问,“譬如说有这样一个句子:‘蜜蜂从蜂巢里飞出来。’如果我用第一人称复述,难道要说成‘我从蜂巢里飞出来’吗?”棉花与铁的比较老师问妞妞:“10公斤棉花和10公斤铁哪一个重?”“当然是铁重。”妞妞回答。“怎么会呢?妞妞,它们一样重。”“假如你先把铁从窗户扔出去,打在一个过路人头上,然后把棉花从窗户扔出…  相似文献   

5.
期末考试后,老师站在讲台上问我们:“考得怎么样?”哪知,同学们像是事先商量好似的——异口同声:“还行!”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就知道你们会说‘还行’,我能不知道你们‘还行’吗?‘还行’、‘还行’,什么都是‘还行’,以后给你们评分写批语时,我都给你们写‘还行’。”老师生气地离开了教室。试卷返回各班后,老师没有当即发到我们手上。第二天早晨,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希望能从老  相似文献   

6.
用耳朵阅读     
几年前,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这样一个题目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作家,除了我之外都是早慧的天才,他们有的五岁时就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六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这让我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惭愧,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相似文献   

7.
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老舍在谈写作时说过:"说得多而冗一定不如说得少而精。""我有个意见,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不要老用这些字转来转去。你要是一会儿‘然而’,一会儿‘但是’,一会儿‘所以’,老这样绕弯子,不但减弱了文章的力量,读者还要问你:‘你到底要怎样?你能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这些鞭辟入里的经验之谈确实是指导写作的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8.
散步的乐趣     
当准备让吃完午饭的小朋友去散步时,我们就能听到他们这些请求:‘老师,带我们去小亭子里坐坐好吗?’‘带我们去草地上看蒲公英球好吗?’当老师答应他们的请求时,他们是那么地欢快雀跃。有几天因为下雨,不能出去散步时,他们又充满了希望地问:‘老师,今天还能出去散步吗?’我也不正面回答,反问道:‘你们说呢?’他们说:‘下雨了,不能散步,是吗?’‘等不下雨,再去散步,好吗?’三岁多的孩子对散步竟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兴趣!他们希望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他们希望探究大自然的一切奥秘。那些飞舞的蝴蝶,嗡嗡叫  相似文献   

9.
QQ我一直是读者朋友安排在《高中生》杂志社的“卧底”,因此QQ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你们关心的各种问题,尽职尽责地把相关工作人员“抓”来,“撬”开他们的嘴,把你们想知道的答案,通通地告诉你们———湖南新邵县四中的王平喜有一个疑问:“请问‘封面解读’如何参与?是我写一段‘文采’乱飞的文章去,让你们按照我的‘遐想’设计封面呢?还是等你们出了封面后,我再来‘遐想’一番?如果是后者,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在你们每期杂志出刊之前,就有人进行‘封面解读’了呢?”实不相瞒,QQ已经收到过好几封问这个问题的信了。我们之所以要大家等每期杂…  相似文献   

10.
你们这些没有个性的人!你们的漫画都是迁腐无聊的东西,你们不敢做点有个性的事吗?你们已经迷失了自我!翻\你说这些奇怪的话跟我的个性民有啥关系?‘沙公呵呵呵·一傻瓜当然无法理解,你就继续夸班你的个性吧!_屉/、产/了JI、、、、、.~、尸尸沪‘、那我问你犬阳可曾每天大叫“我是太阳”?白云又何时说过“我是白云”?你.了吗?到底、谁才是笨蛋?月下卜伽枷,必司儿司竺所谓.’个性”,对人而言.可以理解为二个人的属性”或者.’个人独特的属性”。你的性格行为外貌.都可以算在’‘个性范围.’之内。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每…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上,我遇到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妈妈对小英说:‘我的年龄是你的4倍。’小英跟妈妈说:‘我知道妈妈的年龄比我大27岁。’小朋友,你们知道妈妈和小英各是多少岁吗?”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为谁而生?理解为谁进行?不同的阅读者会持有不同的阅读理念。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主张:"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当代学者钱理群则强调:"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当代作家马原倡导说:"读书要有慧根……读书是读‘表’与读‘里’的合一。"为什么这些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倡"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的方式?难道千差万别的阅读理解的方式背后没有普遍共通的规律吗?笔者试图探讨阅读理解的方式,不当之处恳请同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正时光轮回又三载,在这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毕业季,你收到过毕业赠言吗?那是怎样一段话?是否让你铭记于心?毕业季,流行师长赠言师长毕业致辞成风潮"诸位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上世  相似文献   

14.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5.
记者:管老师好!在您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里,您提出‘写作’重于‘阅读’,这与当前提倡的‘阅读’重于‘写作’恰好相反,您的依据是什么?管建刚: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延上千年,一篇文章定终生,写作重于阅读由来已久,什么时候变成阅读重于写作?新文化运动后。  相似文献   

16.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我正指导学生阅读品味彭总饭桌上的一席话,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彭总明明说自己‘只错了一句’,为什么却说‘我又说了错话’呢?这个‘又’字不是说明他说的错话不止一句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把‘又’拿掉反而好一些。”这一串连珠炮的提问,原来是对“又”字有意见。我正想用三言两语解答,可发现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且慢,看他们怎么说。我扫视全班,问:“你们的意见呢?”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双又一双的手举了起来。一同学说:“我觉得彭总根本没有说什么错  相似文献   

17.
一只好蜗牛     
‘蜗牛是坏蛋!’‘蜗牛是害虫!’‘踩死它!’一群孩子在沙沙身边叫着。‘不我这一只是好蜗牛,是已经改正了错误的蜗牛他很聪明,你们看!’沙沙伸出手,只见在一颗白白圆圆的贝壳里钻出一只黑黑的蜗牛,蜗牛伸着头正在沙沙的手掌上爬呢。‘蜗牛也有好的吗?’让我看看。‘好蜗牛是怎么样的?’……好多孩子都围了上来。沙沙说:‘你们看,好蜗牛是不怕难为情的,不是吗?你们这么多人看着,可蜗牛还是敢把头伸出来。’看的孩子个个踮着脚尖,把头抬得高高,‘真的,我看见,蜗牛的头伸得很长很长。’‘我也看见了。’‘嗯,真好玩。’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刻     
人与箱前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1904-1941)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大名鼎鼎,为什么用的皮箱却‘随随便便’?盖达尔说:“这样难遭不好吗?如果皮箱‘大名鼎鼎’,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常常谈“写”色变。张志公先生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休息日,不上课,诸葛亮的女儿诸葛明珠快乐了一天。可到了晚上,诸葛明珠把快乐收了起来。诸葛亮问女儿:“你为什么发愁?”诸葛明珠说:“一想到明天又有作文课,我的头皮就发麻。”“你这么害怕作文课?”“只有做梦的时候我才不害怕作文课。”“你做过这样的梦吗?”“做过!”诸葛明珠来劲了,“我梦到去学校。个子很高的高老师走进教室,对我们说:‘这节课是作文课,但校长另有安排——’”“改成其他课了?”“不。高老师说:‘作文课仍是作文课,不过不是我出题让你们作文,而是你们出题让我作文。’”诸葛亮笑了:“这下你们乐翻天了?”“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