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思想在这个时候达到鼎盛,它影响了整个时代以及后世的精神、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庄子的"存在式"信仰,阮籍与嵇康以特有的艺术家的眼光体悟到了在庄子身上不仅能取其愤世嫉俗的现实批判精神,若能进一步研究则可契悟其返归自然之道。阮籍与嵇康不仅继承了庄子的养生、论乐以及为文的抒情传统,而且开创了魏晋的艺术之道,最后借着玄音在诗歌中达到了冲和恬淡的境界。在儒家仁爱精神之中体验着道家无为而自然的逍遥之境。通过艺术之心,在心斋中把政治加以净化,因而使政治得以艺术化。他们所要求做的政治,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也只有通过想象而使其在艺术意境中实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庄子思想在魏晋士人那里重新获得重视,将其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们。他们有的将庄子精神作为思想的依归,融入生命,用毕生来实践庄子精神。大多数则是讲庄子精神的某一方面加以发挥改造,为他们的立身处世找到理论支撑。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实践与改造着庄子精神。试从纪录魏晋士人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来探索正始、西晋、东晋三个时期的名士对庄子精神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5.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6.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之一,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文人,他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嵇康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  相似文献   

7.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他的道家思想深受庄子的影响.阮籍以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逍遥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深得庄子批判精神的精髓.阮籍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批判束缚人身心的虚伪名教,但其实又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者.这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尽管名列"竹林七贤",但相对于傲世不羁、旷达肆意、纵酒狂放的其他六贤来说,惟"好读书"的向秀俨然乖宝宝一枚,也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论才华,不如阮籍、嵇康两位带头大哥;论做官,没有山涛、王戎官当得大;论个性,比不上与小猪干杯的阮咸;论喝酒,更是干不过无酒不欢的刘伶。向秀研究《庄子》很有心得,他在乡下讲《庄子》时,山涛偶然间听到了,惊为天人,两人结为忘年交。后来,山涛将向秀介绍给了嵇康与阮籍。在长期的交往中,向秀逐渐被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之一,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文人,他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嵇康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11.
阮籍虽然不像嵇康那样嫉恶如仇,轻肆直言,但也不是黑白不分只会委曲求全苟活于世的文人。阮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阮籍的思想早期以儒为主,中期调和儒道,晚期由儒入道。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早期的《乐论》《通易论》、中期的《通老论》、晚期的《大人先生传》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2.
嵇康与向秀     
由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组成的“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个很松散的名士集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士风。七贤中的嵇康,是个深沉内向,多才多艺的悲剧人物,向秀和嵇康既是学问上的对手和知音,又是生活中的密友,嵇康和向秀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庄子和惠施。据《晋书》的说法,嵇康被处死主要是因为得罪了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有一天贵公子钟会邀请了当时贤俊之士,“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相似文献   

13.
庄子及其学说对中国艺术精神之生成具有立体而又根底性的意义.其贵生、安命的处世之道,乃后世文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寄情艺术的缘由所在;其"虚"的体道工夫,亦为后世文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前提;其体道时所呈现的至乐、逍遥的精神状态,恰是后世文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而庄子对真与自然这种价值形态的推崇,正与后世许多文人所领悟到的最高艺术境界相融通.  相似文献   

14.
高平陵政变是促使嵇康、阮籍政治思想转变的关键。阮籍、嵇康政变后顺着各自思想逻辑的发展,其对政事的理解和处世态度产生重大变化,从而直接开启了新一代士风。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闲适思想的开创者。庄子从生存哲学层面上对"闲适"提出了理性的思考,通过"游"、"忘"、"化"等可达到闲适的途径,描述了"以明"、"心斋"、"心闲"、"撄宁"等闲适的心境。庄子的闲适是一种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无法实现的现实局限性。庄子的闲适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闲适情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史伟 《华章》2011,(28)
魏晋时期,竹林名士嵇康以其毕生实践着理想人格.但实际中,嵇康对理想人格坚持的背后,时时充满了屈从现实与坚守理想,入世关怀与出世逍遥的价值困惑.嵇康的困惑,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可说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因之他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魏晋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名士对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王弼在形而上的视域下论述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并强调崇本举末、一以统众,嵇康、阮籍在宇宙论视域下论述"以从欲为欢"的身躯我,向秀、郭象由宇宙论视域下的独化转化为形而上学的"同一"。此时的魏晋士人总体上继承汉代以来混杂难分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只有几首,但就游仙诗的创作领域来看,却是承前启后的。它上承秦汉乐府民歌和赋借虚幻世界以抒心志的创作传统,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虚幻世界的奇幻、瑰丽,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反映出诗人晚年的思想矛盾;向下则开启了曹丕、曹植、嵇康、阮籍、郭璞等人借游仙以述志的一代诗风。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无疑也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只有几首,但就游仙诗的创作领域来看,却是承前启后的。它上承秦汉乐府民歌和赋借虚幻世界以抒心志的创作传统,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虚幻世界的奇幻、瑰丽,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反映出诗人晚年的思想矛盾;向下则开启了曹丕、曹植、嵇康、阮籍、郭璞等人借游仙以述思的一代诗风。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无疑也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扬雪 《中文自修》2007,(3):9-11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魏晋之交,曹魏篡汉、司马氏篡魏,动荡不安的社会处处弥漫着疯狂的黑暗气息。也正是在此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清俊潇洒的文士:他们崇尚老庄的道家思想,不拘于世俗的礼法规则;唾弃一切虚伪与专制,生活得放任而又旷达……他们就是“竹林七贤”。请记住这些名字: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这是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光明的年代。在这七人之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并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的是阮籍与嵇康;而阮籍更被历代文人推崇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当嵇康在刑场上以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奏响历史的最强音时,不甘沉沦却又深感无奈的阮籍正徘徊于穷途,失声痛哭……不是每个人都有与时代一刀两断的勇气。长歌当哭,只能在痛定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