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犁小说的浪漫色彩建立在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这在孙犁的文学观和文学创作上体现得很清楚.这种寓幻于真的独特浪漫色彩,根植于文学启蒙主义、中外文学滋养和孙犁对乡土故因的眷恋.孙犁创作后期浪漫色彩的消褪,也和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孙犁小说的浪漫色彩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这在孙犁的文学观和文学创作上体现得很清楚.这种寓幻于真的独特浪漫色彩,根植于文学启蒙主义、中外文学滋养和孙犁对乡土故园的眷恋.孙犁创作后期浪漫色彩的消退,也和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孙犁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抗日小说是孙犁征战岁月的真实纪录,是孙犁用血泪写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孙犁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农村妇女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多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去阐释这些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本文力图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重新阐释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晓冬 《文教资料》2008,(28):158-161
孙犁的文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溢出了<讲话>的范围,<讲话>是从整个革命战争全局的角度来要求文学,而孙犁主要是从文学本身和从作家的创作实践出发,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小说批评中,是带有鲜明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本文结合<讲话>的内容仅就孙犁文学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其对<讲话>规范的偏离以及由此导致的孙犁创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孙犁前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艺术高度。其风格朴雅隽永部分源于孙犁女性书写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完美女性形象的借鉴;对水与女性相融的民族文学模式的继承;红色意象与山地女娃相融的文学模式的开创;对《离骚》香草美人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是一个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熔散文、诗歌为一炉,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又是优美抒情的乐章,形成了疏朗淡雅,纤丽从容,质朴自然的独特艺术风格。其短篇小说《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一篇优秀作品。《荷花淀》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由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了一群勤劳朴实、真挚多情而又机智勇敢、积极向上的青  相似文献   

8.
孙犁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人格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主要以特定的家乡生活为题材,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从女性人格美的内容、形式及写作手法方面,对孙犁的小说创作进行探讨与研究,说明女性人格美的挖掘与赞颂对孙犁小说创作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作家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很多有价值的光彩的人物形象;其次,体现了孙犁小说的创作理想:妇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第三,反映了作家对美的崇高境界的追求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是孜孜不倦的。  相似文献   

9.
【课标·教材·学情】 《荷花淀》是一篇精美的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小说诗情画意地集中塑造了抗日战争中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的农村青年妇女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孙犁的小说以风格独特著称,这种独特风格源自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他审美的基点是朴质纯情的乡土气息,以朴质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丰富的斗争生活,他倾心于美好,崇尚纯洁朴直,真切地关注时代和现实,在忠实于真实的同时,又用浪漫诗情致力于表现美的极致,给小说带来诗意的抒情和浪漫的气息,写出了他所期望的美好的事物,使美和感情得到升华。以孙犁不同时期的若干作品为例,从三方面分析了对其审美创造起导向和升华作用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芸斋小说把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实录精神与现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强调尊重作者的观察、体验、思考,作者应以自己的学养、阅历及人道主义精神去接近事实,发现真相。孙犁的小说观念更接近于古代文言小说观念,同时又极大地吸收了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他独特的“芸斋体”。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现代中国抗战女作家阵容空前壮大,女性抗战文学亦呈现崭新风貌:女性性别意识加强,以与男性性别求异的"女性的觉醒",拓展自我认知;从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多视角多层次地观照"女性体验",深化对女性命运的探究;结合女性心理与生理体验,寻找并坚守艺术个性,创作视角性别化,显示鲜明身体写作特征;迎合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审美趣味与习惯,艺术形式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13.
战时大陆和日据时期台湾的乡土抗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下两岸人民所共同遭遇的反侵略求自由的历史命运和生活图景,各具鲜明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农民、知识分子、女性这三种形象塑造的分析,力图呈现出两岸乡土抗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旅途》《冬日里的套子》《谁是谁的敌人》等胡学文小说文本出发,阐述了作者对现代乡土人物因文化危机而导致的精神困境的体验与描写。  相似文献   

15.
在战火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在对战争的反映上显得很低能。出现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说,都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文化启蒙主题对战争小说的挤压与排斥;二是中国现代战争小说传统的缺失;三是作家战争经验的匮乏。  相似文献   

16.
分析陈应松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寻找文学故乡的成长变化,从。还乡”的视角切入其“神龙架系列小说”,以回归原始、现代、现代现实主义为重点,力求从整体上把握陈应松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有关新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与美学发现,并试图回答困扰当今文坛的诸多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纵观孙犁的一生,无论是他的革命经历还是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都与白洋淀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与白洋淀的秀美风光、淳朴民情,成就了孙犁和他的抗战小说,孙犁与白洋淀有着不解的文学之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白话文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观念也深入人心,作为讲授白话文学创作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其基本框架也是以此为基点建立的。而散文作为现代文学的边缘文体,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其被边缘的历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散文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实际贡献,形成新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20.
现代知识分子的乡土姿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主的强调文化批判的启蒙姿态;二是传承周作人的充满地域色彩的文化姿态;三是受茅盾影响的阶级意识先行的政治姿态。这三种乡土小说姿态各有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中相互交叉与流传,在不同的方面丰富乡土小说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