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國發展國民經济的第一个五年計劃的科学基礎,就是党和國家对於客观經济規律的正確認識和自覺利用。在我國過渡時期由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勝利,已經建立了在整个國民經济中居於领導地位的社会主义經济。而且經过國民經济的恢復階段,隨着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日益鞏固,它在整个國民經济中的比重已經增大,領導作用和領導地位已經大大加强。社会主义經济,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为基礎的,在这  相似文献   

2.
(一) 实行農產品統購制度的必要性 農產品採購是我國的一項具有重大國民經济意义的事情。在現階段,我國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的經济結合,主要是通过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採購这样兩个方面來实現的。隨着我國社会主义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的發展,生產联系形式——社会主义工業用大量的新式農具並準备用大量農業机器帮助農業的形式,將成为城鄉之間經济結合的基本形式。但即使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後,  相似文献   

3.
对農業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落後的个体農民經济逐步改造为先進的、大規模的集体經济,是我國过渡時期總任务的一个重要組成部分。根据我國的經驗,農業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就是將个体農民組織起來,經过農業劳動互助組,組成初級形式的、半社会主义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而过渡到高級形式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即集体農莊。初級形式的、半社会主义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現階段農業合作化运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和毛澤东主席直接领導編製的我國发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議全体通过。这個計劃是以发展重工業為中心的。这個計劃实現以後,我國就可以建立社会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建立对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会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建立对於私營工商業的社会主義改造的基礎。開始改變我國百年來經濟落後的歷史,把我國向社会主義社会的目標推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实现國家过渡時期總任務的重要步驟。全國人民,应当更加緊密地团結為完成五年計劃所規定的任務而努力奮鬥。社会主義社会建設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縱濟的發展和改造,使生產力不斷提高,以改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講授第二次國內革命战爭首先遇到的重要問題,就是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向農村進軍以建立農村革命根据地,革命可能在農村首先取得勝利的問題。这个問題,就是中國革命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問題。革命發展下平衡規律,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經济發展不平衡規律所决定的,要弄清我國革命首先在農村取得勝利之所以可能,建立農村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可能,就要弄清中國近代社会政治經济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政治經济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資本主义、特別是它發展到壟断階段的特征,它对于中國近代社会來說,又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規定中國革命首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革命可能首先在農村取得勝利的特点。農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始于毛澤东同志的  相似文献   

6.
蘇共中央一月全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向蘇聯人民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方面的新的重要任務。 黨中央的這次全會强調指出,我們祖國在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的成就是工人階級、集體農莊農民和蘇維埃知識分子忘我勞動的結果,他們實現着黨關於發展重工業——蘇維埃國家的强大的基礎——的指示。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提出了這樣的任務:在發展重工業和進一步用新技術裝備集體農莊、國營農場和機器拖拉機站的基礎上,在最近五六年內使每年的穀物總收穫量達到一百億普特,大大增加馬鈴薯、蔬菜、技術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生產,使飼畜業的主要產品增加一倍以上。 從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决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必須進一步發展蘇聯科  相似文献   

7.
社會主義國家工人和農民在國民收入中消費基金分配的比例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程中根本性的理論問題之一。這一問題可以從下列兩方面來加以研究: 第一,每一個工人和農民間國民收入消費基金分配的比例問題。在這裹要指出的是每一個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超過每一個工人收入的增長速度,因此,農民與工人生活水平的接近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第二,整個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間國民收入消費基金分配的比例問題。在這裹要說明的是整個工人階級總收入增長速度要超過農民總收入的增長速度。  相似文献   

8.
我覺得初中中國歷史課本第一冊(一九五二年七月版)和第二冊(一九五三年一月版)關於中國歷史上的兩個重要問題——農民戰爭問題和民族問題,在課本中都沒有按照它的重要性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來。一 農民戰爭問題 毛主席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發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囯共產黨」裏指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議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在中國歷史課本裏,沒有把這個精神體現出來。第一冊寫中國封建社會共六十七頁,而寫農民起義只占五頁,不只分量不夠,更大的缺點是沒有把秦末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與西漢經濟發展的關係正確地表達出來。像課本裏敍述西漢「生産的恢復」一段中所寫:「秦漢交替時期,戰爭頻繁,人民死傷和流亡的很多,生産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恢復生産成爲當時的迫  相似文献   

9.
問題解答     
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四种方式(按部門分配、按地區分配、按固定資產再生产形式分配和按基本建设工作的费用構成分配)间的相互關係如何? 这四种分配方式间的联系是緊密的。基本建設投资首先要考慮國民經济各个部門間的分配比例,即工業、農業、建築業等部門間的投資此例。因为國民經济新的部門生產構成是取决於部門間投資的分配比例的,例如,我國第一个五年計劃要提高工業特別是重工業  相似文献   

10.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济地理学是一門具有戰鬥性、實踐性的科學。正確的經济地理學的研究,不僅在國家大規模經济建設中起着重大作用,並且是捍衛中國人民與世界勞動人民利益和打擊帝國主義的有力武器。但是,在新中國,科學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濟地理学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资產階級地理學觀點仍未從經济地理學領域中清除出去,特别是在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即對象問題上,仍然存在着錯誤觀點,使經濟地理学的發展受到極大阻碍。  相似文献   

11.
‘歷史教學’九月號載周南同志論‘天朝田畝制度’中農業社會主義思想一文。周南同志在論證這種思想‘在實質上’的‘反動性’時,列舉了三個理由:一、絕對平均主義是手工業者和小農經濟的產物;二、在小農經濟基礎上來實現‘社會主義’乃是不能實现的空想;三、以農業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天朝田畝制度’中分田法的規定,不是為着使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而是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分散的小農經營的落後經濟形式的水平上,農民不論工作和需要都只有一定的土地財產以維持将够的生活,勢必打擊其向上積極性而難以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鴉片战爭失敗以后,中國封建社会舊有的矛盾更趨于尖銳化,而且增加了新的矛盾,就是外國资本主義的經济侵略;太平天國革命,就是在这种歷史條件之下爆發的。当太平軍攻下南京,進行北伐西征的時期,各省區人民,各少數民族紛紛响应,形成了全國性農民起義的高潮;福建在这个時期,也有林俊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这支起義军,在清方反動軍隊和漢族地主武装联合包圍之下,象当時的其他起义軍一樣,由于農民階級本身存在着許多缺點,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在客  相似文献   

13.
近年以來,我國人士喧嚷最烈的,莫過於農村經濟崩潰問題,環顧世界各國,自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以還,人們之目光,咸集中於都市,演成都市畸形發展,農村普遍衰落的現象。而我國農村,不特不能例外,較之欧西為尤甚者,因内有連年不斷的軍事与水旱蟲蝗等天災之流行,外有各帝國主義利用其優越的生產技術向我國  相似文献   

14.
工農聯盟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戰略中極重要的問題之一。馬克思在總結十九世紀歐洲法、德諸國革命鬥爭的經驗時會屢次作出必須使無產階級革命和農民革命運動配合起來的重要指示。馬克思認定在资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農民就是無產階級最廣大最可靠的同盟軍,因為工農的‘剝削者是同一個:資本’,因此‘祇有资本的傾覆,才能使農民地位提高;祇有反資本主義的、無產階級的政府,才能終結它在經濟上的貧困和社會上的衰落。’一但是馬克思的這一英明思想後來被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者埋葬起來,他們否認農民具有革命性,反而  相似文献   

15.
苏联共產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總結了國际關系和國內建設的新經验,作出了關于坚定地执行列寧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各國可以和平共处的政策、發展苏維埃的民主制度、貫徹遵守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則、批判党內的缺點、規定發展國民經济的第六个五年計划等等一系列的重大决定。  相似文献   

16.
一、引論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掀起的数百次农民起义,由于受着当吋社会經济发展的制約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了每一次起义的一股規律和具体特点。南宋初年,以鈡相陽么为首的农民起义,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証。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北宋以来,是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即从封建社会經济文化相当发展而向晚期迈进的时期,社会矛盾也极其尖銳和复杂。这一时期,概括的說:在經济上,大土地所有制的土地占有形式此以前发展,商品經济比重增多。在政治上,以大地主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強,殘酷的压迫人民,阶級矛盾严重。更由于社会經济发展的变动,社会各阶級的  相似文献   

17.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的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则是生产关系的首要环节;因此,弄清楚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地位和生活情况。它也有助于我们对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以及上层建筑的许多现象的认识。所谓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就是土地归谁所有的问题。有人认为土地是归皇帝或国家所有,这就是土地国有制;有人认为土地是归封建地主所有(也有人认为自耕农民也有一部分土地),这就是土地私有制,或地主土地所有制。近几年来,国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很热烈,现将争论的情况和问题综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西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召制如何?有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处主导地位?它们的发展情况怎样?这是关系到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如能正确地阐明这一问题,西汉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能够得到正确的剖析和说明。本文就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发展变化及其关系作如下探讨。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皇帝为首的皇室、封君贵族、官僚、豪强、中小地主、大工商业者所有的  相似文献   

19.
從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時起,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止,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號’中,明確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綫,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私营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口號中也指出了從一九五三年開始的我國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材,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份的比重穩步增長,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這是一個偉大的光榮的歷史任務。它像一座燈塔,照耀着我國人民前進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運动,是中國历史上最深刻的農民革命,是一个帶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序幕性質的農民革命。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具有這种性質是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特點密切相關的。這些特點是;農產物的商品化与貨幣地租的流行,商品經济擴大与資本主義的萌芽,國內市場的擴大與外国资本主義的侵入。具體地分析這些歷史條件,使我們了解太平天国革命区別於歷次農民革命的特殊性。一 農產品的商品化與貨幣地租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