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伟用 《留学生》2011,(4):60-61
为了追求梦想,他放弃了受人尊敬的医生职位以及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以陪读生的身份进入美国.积极学习英语,靠打工维持生计。因为“贵人”相助.他获得宝贵机会入读哈佛医学院.从此揭开了职业发展的新一页。  相似文献   

2.
曾左韬 《留学生》2010,(7):42-42
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技大力发展,迅速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强国。但日本科技很大程度上是copypaste的模式,原创研发不多。在上个世纪20项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发明里,美国占了至少16项.苏联占两项.日本一项都没有,使得到90年代美国发明的互联网等高科技一出.日本传真机立刻滞销。因此日本虽然赶得很快,但却最终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3.
李娜  周娟娟 《留学生》2009,(5):10-15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国际的接轨问题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而中国企业家们的紧迫感却普遍增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保证在加入WTO后,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会下滑,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2,(8):50-51
Q:我是一名在美国求学、工作并加入美国籍的北京人,想回中国工作和生活。目前国内对加入外国籍的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有何具体规定,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回国就业?  相似文献   

5.
雷多 《留学生》2010,(7):22-22
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而青年人中.留学归国青年将是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时代的弄潮儿。 首先,留学归国青年将是中国思想的优化者。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是文明大国,历史古国。世界各国都与中国开展学习交流。正是这种交流赋予了中国人思想的活力、思想的灵感、思想的启发.使我们包容.使我们有宽广的心胸,使我们能够把握世界的潮流。近代,我们却落后了,落伍了,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梁建章 《留学生》2012,(11):19-20
我从海外留学回来创建携程网时,外国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当时用的是美国模式,只不过我们把这个模式拿过来时,还做了一些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辉耀 《留学生》2011,(9):39-41
在现时中国.已有大批海归回国创新创业.他们在高科技产业与新经济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留学生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如亚信、UT斯达康、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百度、空中网、尚德集团、新东方,如家快捷,展讯等.这些企业大都成为了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郭金虎 《留学生》2010,(7):43-43
我穿着德克萨斯的牛仔靴登上回国的飞机。 在美国的德克萨斯,无论男女,日常穿靴子的人很多,但国内显然没什么男人穿靴子。不过,我穿靴子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因为行李箱已经鼓鼓囊囊了.为了不让行李重量超标和压缩空间,我索性将大皮靴穿上。  相似文献   

9.
回国前夕,我只是跟美国朋友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要回国发展了”,却意外地见他们都带着羡慕的目光感叹.“你一定在国内有好的机会了”。似乎在许多同人眼里,如今有本事的人,都想着回国,美国的吸引力已所剩无几——清新的空气、不太贵的教育和医疗养老,仅此而已。他们都认为,中国才是真正干事业和施展人生的大舞台,“海归”是一大批海外学子和华侨的“时尚”。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人事局3月30日公布.北京市将试点推进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资助政策.条件特别优秀的高级海归人才回国工作将获60万元政府资助。  相似文献   

12.
肖晗 《留学生》2014,(3):19-20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在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相当于用一些环境和民生的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民众慢慢开始关注环境和民生,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3.
作为唯一一个进驻瑞士巴塞尔国际高级珠宝馆2.1馆的中国品牌,TTF与MIKIMOTO、BEAUTYGEM一道,成为进驻巴塞尔高级珠宝馆的亚洲三大品牌之一。在2011年年初,TTF第一次进入2.1展馆时,经过了巴塞尔展览方严密地甄别与选择。这个甄别的标准,要求品牌不仅拥有高级珠宝工艺与品牌价值,同时要求品牌在国际上拥有重大的影响力。由巴塞尔展术指导团队,来领导这次甄别与选择。这无异于准严苛的考核,而TTF最终胜出。  相似文献   

14.
王永晖 《留学生》2010,(2):60-60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种世界风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海归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去年夏天,“虎妈”蔡美儿(微博)的中国之旅又一次在媒体上掀起了关于教育模式的探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微博)也低调参与了讨论,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有6位高管的孩子高中毕业,孩子们全考上了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美国一流的大学,但没有一个家庭采用“虎妈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海归的阿姨     
前些天一位我景仰已久的阿姨从美国回来了,之所以说景仰已久,是因为这位阿姨出国已20多年。多年来她在我的亲戚圈中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从我读小学起,我就不断地听亲戚们谈到她。在他们的言谈中。这位阿姨给了我这样一个印象,她长得纤瘦、皮肤白、有人缘,近乎完美。  相似文献   

17.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积累了先进高科技、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跨国营运工作经验的中国留学人员,纷纷踏上归国之途,尤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将归国创业作为首选。海归创业潮流逐渐汹涌澎湃,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昊天 《教育与职业》2006,(19):40-41
2006年5月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及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38万人出国留学,其中13万人已学成回国,尚有25万余人留在国外学习、工作。目前,中国回国留学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进入全国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就有近万人,其中90%以上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海归创业成功的故事一直是激励青年学子留学和留学人员归国的强劲动力。而在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道路上,各级政府机构都在想方设法搭桥铺路,营造创业的沃土。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6,(4):27-27
中美商会最新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据《北京日报》消息,调查显示,2005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外企中薪资增长达5.18%,名列第一;其次是外资企业在华雇用的外籍员工,薪资比去年增长5.03%;第三位是香港员工。不过,总裁级管理人才中,港台人士最受欢迎,薪资增长均超过5%。而内地的“海归”则在担任部门主任、技术主管等职务方面最具竞争优势。虽然“海归”人才的上升势头迅猛,在外企高级管理人员中,其薪…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13,(4):21-21
在美国卸任总统的回忆录中,恐怕很少人会注意到小布什总统的回忆录。但实际上小布什的回忆录,却是美国总统回忆录中最容易读的一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