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缘和地缘两个维度拓展了岑参边塞诗研究的新视野.从人缘关系来考察,岑参的幕中同僚很多,但多位同僚都先他回京,这影响了岑参边塞诗中的情绪表达,岑参西域送别诗是其边塞诗的主要题材;从地缘视角去辨析,岑参先后入安西、北庭幕,不仅有主帅之别,更为重要的是有天山南北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陆游的诗歌受到盛唐诗人岑参的很大影响.入幕边塞是陆游接受岑参的新契机:相似的入幕经历,是陆游接受岑参的条件;陆游对岑参的接受具体表现在其入幕后的边塞军旅诗歌创作上;向往岑参遇合于盛世、贤主,有机会建立军功,是陆游在入幕后接受岑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岑参自诩"相门子",对功名富贵的执著追求与生俱来,君主至上思想是这种追求的精神实质。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岑参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某种积极的进取心态或者悲观的怨望情绪,凸显岑参人生理想与定位的鲜明特点。这样的特点制约和左右了岑参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红梅 《阅读与鉴赏》2007,(7):51-51,48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先后两次出塞,在边塞前后共达六年之久。边塞的大漠风情和戎马生涯,开拓了岑参的诗的境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文人与北疆     
岑参:剑气萧心两销魂 在历代诗人中,没有谁能像岑参那样对祖国两北边防事业投入那么充沛的感情,也没有谁能像岑参那样对新疆的风物那么尽情讴歌的了。  相似文献   

6.
岑参边塞诗中的民族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岑参边塞诗内容上的挖掘,展示岑参正确的民族观.岑参对边疆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尽赞美之辞,表达了他热爱边疆及边疆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跨世纪的十余年间,岑参研究继续呈现出繁荣与深入的趋势,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围绕岑参生平中若干争议的热点,学界运用新史料进行了辩议。岑参诗歌的研究,在前人已有基础上开始向精微方向发展,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岑参作品的整理也有了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岑参边塞诗具有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五个方面探寻了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岑参边塞诗内容上的挖掘,展示岑参正确的民族观。岑参对边疆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尽赞美之辞,表达了他热爱边疆及边疆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心声。  相似文献   

11.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林若染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67-68,72
廖立先生的《岑参评传》向我们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岑参其人,但岑参的思想中却并未如廖先生所说的那样具有避世因素,而是充满了奋发向前、为家为国而努力拼搏的入世基调,并且其思想中存在着远大抱负与在现实中不得意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了四年。对岑参在蜀中的交游唱和的辨识,可以加深对他在蜀中的经历、诗歌创作和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岑参的诗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本文从岑参诗歌陌生化构成的表层外壳、价值内核、深层阐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基诗歌独特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代文学名家的诗文和诗话中,对岑参及其诗作的评论很多,通过考察这些诗文和诗话,试图揭示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诗中“粗犷”、“刚劲”等风格所反映的“阳刚”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解释的同构关系。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对岑参边塞诗进行再认识,拓宽了诗歌研究的视野和角度。岑参边塞诗中的景色描写,直观地体现了崇高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岑参卒年辨     
对于岑参之卒年,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大历四年(769)岑参东归未成,遂于本年秋冬之际客死于成都旅舍。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从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方面做了探讨。重点论述了岑参诗歌中“奇、壮”的特点及对新疆现代诗歌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对岑参为何处人,注释不一。第二册287页注释⑨是:“岑参(714——770),南阳(现在河南南阳)人。”第六册307页注释⑩是:“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注释,岑参究竟是何处人呢?《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岑文本,棘阳人……贞观中擢中书舍人。诏告皆所草定。敏速过人。迁侍郎。封江陵县子。逾年为中书令。”又“岑参,文本后……肃宗时杜甫荐为左补阙。”《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记载:“岑参,南阳人。”以上的“棘阳”“南阳”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