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我国专利侵权案件中,如果侵权行为成立,“停止侵害”是最常见的责任承担方式之一。在美国也存在类似的专利侵权救济措施,即“永久禁令(permanent injunction)”。200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eBay Inc.,et al.v.Mercexchange,L.L.C.1案中再次确认了适用永久禁令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在我国是一类新的专利纠纷案件,它的产生有特殊背景。1984年制定的专利法第62条规定,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情形中有一种称为“非故意行为”,即“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专利  相似文献   

3.
本案原告西班牙车辆座位制造工业公司(以下简称车辆座位公司)於2005年3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获得“交通工具的座椅”外观设计专利权。2007年车辆座位公司发现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金龙公司)制造、销售,北京金通宝龙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通宝龙公司)销售的海格客车内座椅与原告专利设计极其近似,侵犯了原告的外观设计专利权,遂将二公司诉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苏州金龙公司立即停止生产、  相似文献   

4.
引言 近年来,现有技术抗辩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次专利法修改草案也引入“现有技术”抗辩的条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稿)(2008年2月28日修改)(以下简称“专利法修改草案”)第六十四条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三、专利侵投诉讼 1.专利侵权的处理机关专利权受到侵犯时,专利权人应首先对侵犯^的“侵权”行为进行分析,准确判断侵权人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因为一旦判断失误,以至最后诉讼结果侵权行为并不成立时,专利权人将要赔偿对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如果认定侵权人确实侵犯自己的专利权,可以首先与侵权人直接联系.告知对方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要求进一步商谈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引言 专利权是一个对世权,其有"一人对万众"的性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任何公众都不得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该专利,否则就是侵犯了专利权.但是,在该专利申请日之前,如果有人"已经制造与专利技术相同的产品、使用与专利技术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是否还被认为是侵犯了专利权呢?各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这种情况下,不视为侵犯专利权.在专利法理论上,行为人享有的这一"不视为侵权"的"权利"(确切地说,只是一种利益)一般称为先用权,该行为人一般称为先使用权人.可见,先用权是可以对抗专利权的一种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2日,第53届全国药交会开幕的当天,威尔曼公司以侵犯其一项药品专利权为由,请求厦门市知识产权局在药交会展馆现场查封了由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广州白云山科技总经销的抗生素“百定”(其通用名为注射用派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威尔曼公司请求予以保护的专利权竟然是一件由於权属纠纷而处於中止状态的专利权。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专利权中止後,将停止包括无效宣告请求在内的全部程序;但是。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处於中止状态的专利权的行使作出规定。笔者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一此白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专利权也是一种财产权。专利权受到侵犯,也象一般财产权受到侵犯一样.专利权人可以诉诸法律要求制止侵投行为,并且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对侵犯专利权的当事人进行刑事制裁。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利.各国专利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专利侵权的诉讼程序以及侵犯专利权应负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专利侵权滥诉,是指专利权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其所拥有的专利权并不真正具备专利性,而只是在形式上合法的假性专利权的前提下,仍然向法院起诉未经其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者侵犯其专利权的滥用权利行为。专利权人明知其假性专利权而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是恶意诉讼行为;专利权人在应知而不知其假性专利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属於过失诉讼行为。假性专利的恶意诉讼行为和过失诉讼行为都是专利侵权滥诉行为,专利侵权滥诉是滥用专利权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杨武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167-169
发明创造活动作为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同样具有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的激励需求。本文从法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建立了侵犯专利权的经济学分析模型,并用模型对侵权行为的处罚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对於《专利法》第四十七条中有关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之前已作出并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司法判决、裁定不具有追溯力的规定,业界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对近两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相关判决和裁定进行了梳理,对最高人民法院就《专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相关释义及其法律适用的最新观点作出介绍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专利行政诉讼案件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其一定法院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有关专利申请的审查决定和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有关复审和无效审查决定的司法审查案件;其二是法院对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关于专利/专利申请权属纠纷和专利侵权纠纷调处决定的司法审查案件。本文旨在对前者有关专利性司法审查的专利行政诉讼作一疏理:通过回顾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毛昊  尹志锋 《科研管理》2019,40(4):190-202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我国专利诉讼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出现借助同一专利反复发起诉讼的情况。基于2000-2014年我国专利民事侵权诉讼数据,本文识别出发生过多次诉讼的专利,并进一步对其基本特征及诉讼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第一,与美国进入庭审阶段的多次诉讼发起人多为败诉不同,我国多次诉讼专利原告在进入庭审阶段后通常胜诉,尽管停止侵权诉求(取得市场禁令)更容易获得法院支持,但损害赔偿金额却未与多次诉讼产生显著的正相关性(表现为负相关)。第二,我国专利诉讼案件中大量使用了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但在控制年度、产业、地区等变量后,发明专利被用于多次诉讼的倾向显著更高,这与总体诉讼样本中涉及发明的比重不高形成了鲜明反差。第三,多次诉讼专利具有地区和行业集中特征,东部出现多次诉讼专利的概率较小,制药、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产生多次诉讼专利的概率显著低于传统制造与机械行业。本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和政策指向在于,通过对多次诉讼专利的分析为解决我国本土重复侵权、策略性商业维权以及可能的专利滥诉和司法逆向选择问题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是优化专利质量的有效政策工具。厘清专利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效率、促进中国专利质量提升。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以2019年公布的671件发明专利侵权案为样本,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专利侵权诉讼中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利法律稳定性、专利无效宣告成本抑制了被告的无效宣告倾向,原告的诉讼期望、专利市场价值促进了被告的无效宣告倾向,而信息不对称程度与无效宣告倾向没有显著相关性。我国应保障专利权人实现其合理的诉讼期待利益,建立专利无效宣告费用补偿或转移规则,强调高质量专利培育与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对提升或发挥专利市场价值的效用,以期实现优化中国专利质量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专利与商标》2008,(3):104-104
2008年6月3日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以及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共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审理专利侵权案件的庭审活动,由中方和美方各自组成审判庭,对同一专利侵权案件作出裁决。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及约翰.马歇尔法学院兼职教授、原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代庭长张广良和美国伊利诺伊北区联邦地区法院首席法官霍尔德曼分别担任中方和美方的庭审法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专利权保护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已经成为专利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继续强化专利保护的制度创新要求。通过对专利行政执法内涵在政策语境和国际实践中的再理解,明确我国专利行政执法所具有的制度内涵。从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系统梳理了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现状与变迁,从中归纳出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发展所面临的执法主体身份复杂、缺乏必要行政执法手段、执法效力缺乏强制性、缺乏恶意侵权查处等制度困境。结合我国专利行政执法的实践,以现有的制度框架和工作机制为基础,重点从明晰专利行政执法主体设置、健全专利行政执法活动的制度保障、完善专利行政执法程序提升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相对于专利直接侵权行为而言。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专利权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有时行为人为了逃避专利侵权责任,并不完全实现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每一项技术特征,而只实现权利要求中的一部分技术特征,或者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现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没有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或等同特征,例  相似文献   

18.
刘钦峰  董润丽  刘昆 《现代情报》2013,33(3):154-156
创造性检索是判断专利申请是否具备创造性以及预测授权前景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对《专利法》和《专利审查指南》有关创造性判断原则和基准的理解,以机械类专利查新为例,探讨了对比文献为同领域现有技术、不同领域现有技术时创造性的判断方法,以及发明的用途及预期效果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