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志怪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重要价值和地位,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对志怪小说的叙述模式,更是受到冷漠和轻视,进而忽略志怪小说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文章结合志怪小说作品,以"丛残小语"叙述模式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志怪小说的叙述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说明志怪小说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标明我国古代文言笔记体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已臻成熟,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禁书和《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文库》●路南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书籍。然而,随着书籍的产生,却也出现了对某些书籍的禁止和销毁。禁书,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的。其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把一些所谓...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是一种尝试。文化概念的极其宽泛和广度包容使我们在涉及民族文化时只能大略指出,其表层可以是风俗习惯、行为方式,里层可以是思想观念、科技文艺,深层则是心理定势、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这一背景上考察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显然不大可能将传统文化分类后到古代小说批评中去寻找例证,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古代小说批评本身的探讨。最好是能将文化分类与批评体系结合起来,一一对应,然而这又为历史的具体性所不允许。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古代小说批评基本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建功立业、行侠仗义、伏魔降妖以及渔色御女等各类男性群像纷纷涌现,他们躯体的某个部位大多被比附为某种动物,以体现其“壮貌”本色;同时,乐于炫耀肖像权的帝王将相也往往借助动物化的“异表”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样,人们广为认可的“英雄壮貌”和“圣者异表”思维便理所当然地生发了古代小说大量关于男性躯体的动物化描写。追根溯源,无论是“壮貌”描绘,还是“异表”展现,都是建立在原始图腾崇拜所形成的“动物比拟”思维基础之上的。另外,在中国古代,以“比物论人”为手段的面相学在推动各种动物意象人格化的同时,也对古代小说男性躯体的动物化描写给予了强力支持。总之,中国古代小说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的形成绝非仅仅是由男人天生好动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而更多的是各种传统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小说概念不是与西方fiction和novel对应的纯文艺学文体概念。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系统中定位和定义的一个知识论和价值论概念,“小说”是在与“经史”构成的二元对立文化系统中定位和确实其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6.
杨力 《现代语文》2006,(8):27-28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将这种影响具体化的表现则是小说理论中“教化为先”的学观念。“教化为先”的学观念产生较早,但直到宋元以后这种观念才深受人重视。要求小说为教化与政治服务,是当时为小说争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小说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提高。这种学观念对小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多数作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创作出与社会人生休戚相关的作品。另外,“教化为先”的作家所宣扬的儒家伦理观念,不仅具有阶级性,也包含有人性的合理内涵在内,尤其可贵的是,人在教化世人时,在表面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还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这些方面显示了“教化为先”的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有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主题的规范化,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叙事结构的目的化方面。这些消极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甚至导致了某些学体裁(如拟话本)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中,借鬼神表达思想,帮助完成故事,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它的形成既有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原因:由于科技欠发达,人们相信鬼的存在;也有作者个人的因素:驰骋个人想象,弥补人生的不足,并达到书写史传这一神圣体裁的目的。对鬼神的描写最早起源于神话这一非完全意义上的非自觉而为的小说创作中,在隋唐之后它才在小说中得到自觉的表达并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得以坚持,它对我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开辟及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这一情结一直存在,但因鬼神模式的简单化和非系统性而使中国小说中的鬼神表意自始至终陷入简单的重复之中。  相似文献   

10.
“传奇”一词在古代既指由唐代诞生的标志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文体独立的成熟文言小说,又指明清由南戏发展来的戏剧。在戏剧学上,对“传奇”的理解基本不存疑议:然而小说学上“传奇”之使用有着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能指与所指并不相同,因而造成了小说学上对传奇体小说认识的见仁见智。本文即对“传奇”在小说学史上的发展进行了清理与辨析,解构出各个历史时期“传奇”小说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内涵模糊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真探究古代小说文化内涵的模糊性,是小说文化研究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但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必须对小说文化进行整体观照,从社会文化基础、社会文化心理、小说文化自身等不同层面加以分析研究,才可能搞清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2.
以赵飞燕为代表的汉代女性审美文化通常被称为"燕瘦"审美文化,是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仔细分析和研究"燕瘦"审美文化,我们发现,"燕瘦"审美文化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赵飞燕"纤腰轻细,举止翩然"的体态美完全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审美时尚.千百年来,"燕瘦"审美文化既为人们所认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但是,在其流行的过程中,又由于在某些时期某些人对它的过度追求,因而也曾经给女性带来了不少痛苦或灾难.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以其内容新鲜活泼、形式不拘一格取胜,在内在逻辑上暗合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因果报应、回归模式等特点。其外在的基本结构主要有单线式、链条式、网络式等形式,体现了缀合性、整体性、空间化等基本特征。在结构方法上,中国古代小说常常使用草蛇灰线法、弄引獭尾法、回环三叠法、虚实相间法等基本方法。中国古代小说还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逐渐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且呈发展变化趋势的民族传统,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发展道路,对后世的小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模式数字"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数字现象,几乎无所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九州"的划分,不仅使华夏地城区划化而且也使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最的模式数字.  相似文献   

17.
小说《围城》在选取知识分子题材角度上,其视点是独特的,着力于从文化角度去考察知识分子的弱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小说还把思想批判意向和审美观照方向指向了整个人类的存在。“围城”的符号涵义也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呈现的文化范型──史传范型汪苏娥一、文化范型对文类的规范和诱惑文类,又称体朝,或文本类型:它把信息的形式特征固定化、程式化,建立一种在文化中认可的模式;义类使表意过程效率提高,文类程式使表慕沿一定的方式进行,能减少模糊和歧义,但同时也限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的定位见仁见智,纷繁庞杂。后世研究者尽可以选取不同角度,寻章摘句,得出不同结论。针对这种情况,以中国大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从上位层次文化与下位层次文化、史官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这三个相互纠缠的矛盾层面,探迹寻源,深入析理,就能够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进行文化定位过程中所受的观念上的制约和操作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