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罗云老师《质疑“多练”》(《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一文后,笔者想在这里谈点粗浅的看法与罗老师商榷。 1.“精练”并不适于所有时候。“精练”要建立在学生明白基本明白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教师便机械地减少练习数量,缩短练习时间,那  相似文献   

2.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3.
在《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笔者发表了《家长才是“上帝”》一文(笔名“江苏晓庐”)。此后,笔者听到了一些反映。其中,不赞成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上帝”是谁这个问题上。应当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必要就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5.
在参加校长“十五”提高培训时,我们讨论过一则案例:因在语文教改探索中出了《狗杂种,考试》的作文题目,况才华陷入身败名裂的困境。当时,我就对况老师的遭遇颇感不平,现看到《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上的《谁之错?》一文,更是百感交集。我认为,我们应当从“况才华事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工作应慎提“以人为本”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正平 《班主任》2002,(8):25-27
拙文《学校德育工作应慎提“以人为本”》发表后(载《班主任》2001年第11期,《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作了论点摘编),听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见《班主任》2002年第4期钟瑛:《对“以人为本”的再认识》),十分高兴,因为这有助于笔者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也有助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统一。本文拟再谈几点想法就教于同行,并作为对钟瑛老师商榷意见的答复。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刊出了汤月芹老师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以下简称“汤文”)。文中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周武的一个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此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料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因此,周武老师把上述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在汤文的《编后语》中,也援引了某人才成长研究机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科知识也在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0”被重新划归于自然数集合之列,于是便引发了许多一线教师有关于“0”的知识的一系列困惑与争论。迷茫中,拜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6期肖铂滥铿老师的《把0划归自然数集的理由》一文,颇受启发。但仍有一些疑惑非常想与肖老师进行探讨,希望能与之达成共识。其一,“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感到不习惯,这完全可以理解。有少数教师对此表示出较大的抵触,这就大可不必。”我们认为这种不习惯和抵触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随着自然数外延的扩大,一些概念性知识自然也…  相似文献   

9.
读了2000年第1期贵刊登的陈老师的《“开火车”的练习方法不可取》一文,我受到了一些启示,然而,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我想谈几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张鸿清老师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6期上的《质疑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一文后,觉得张老师并未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整体认读音节”这一问题。高等学校教学用书《现代汉语》(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颜迈著)第82页写道:“在初等教育中,为了避免讲解  相似文献   

11.
读了李式旺老师《对课改的有关思考》一文(《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期第14面),笔者想就文中的“过程展示”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11期发表的祁伟君老师的《中考不该“两考合一”》(下称“祁文”)一文,对初中的毕业与升学“两考”应该分离问题讲得颇有道理。不过,如果按照祁文的主张去具体实施,却又存在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读《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7-8期发表的《“封闭式管理”质疑》(以下简称《疑》)一文,很受启发。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使人对“封闭式管理”的局限性有了警醒,而且使人联想到中学教育应以什么方式应对社会变化的问题。但是,作为一名在中学与学生打了10多年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4年第3期在《问题·争鸣》栏里登载了戴、代二位老师的《“1∶2”不能写成“12”吗》一文,认为1∶2可以写成12。2005年第二期又刊了王老师的《也谈“1∶2”与“12”》一文,他认为,比就应写成“1∶2”的形式,而不能写成“12”形式,两种观点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比的意义》一节对此进行了阐述,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教科书中认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3比…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该》”文)及2003年第7期《班子该不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后,笔者认为,两文都给人以启示,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到底何为“异己”? 《现代汉语词典》把“异己”解释为“同一集体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常跟自己有严重分歧甚至是敌对的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应隐含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16.
“惩罚教育”太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4期的白旭军老师《惩罚教育有益》一文后,很想与白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1年7-8期刊登的《“封闭式管理”质疑》(以下简称《疑》)一文,笔者对文中的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现不揣浅陋,陈述一二,以就教于方家。不合理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等,是反对“封闭式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生活能代替教育吗?社会能  相似文献   

18.
拿到贵刊2006年第12期时,正值我校语文教研活动,也许是我校教师对贵刊“百家争鸣”栏目情有独钟的缘故吧。立刻把李湘遗老师写的《如何理解〈泊船瓜洲〉的“还”》一文传阅,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4~5期合刊发表了王鸿娣老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一文,认为洪秀全改“国”为“国”反映了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我觉得还不全面。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七期登载了傅爱梅老师的《足“腊梅”还是“蜡梅”》的文章,现结合此文,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