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读书,既重"入",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又重"出",注重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努力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的内部语言,最终达到"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的地步。那么,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该怎样引导学生呢?  相似文献   

2.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经历从初读到细读、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要真正把课文读懂,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要潜心会文。加强细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细读者,使之与课文融为一体,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呢?  相似文献   

3.
八六年上半年,我教初三语文,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怎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兴趣呢?显然,光靠长期袭用的语文教材是行不通的。这时我想到了《盐阜大众报》,那上面天天登有乡土气息和时代风貌的记人叙事的好文章,特别是该报“黄海潮”文学专版上的散文、小小说。我有选择地在作文课和语文自习课上用普通话表情朗读,使学生“入境”,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从而逐步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主观意识,使他们  相似文献   

4.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13)
思想·大境界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  相似文献   

6.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12)
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三十五分钟内增效益,提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10.
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反过来,只有理解了也才能更好地读。教师上课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之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我认为,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  相似文献   

11.
诵读,即熟读成诵,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3)
思想·大境界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作文是语文学习四要素听、说、读、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心灵的释放和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取舍。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在写文章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人格魅力,才是作  相似文献   

13.
杨菊峰 《宁夏教育》2010,(12):44-45
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有所得耳。。在新课程改革买施的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钻研、理解新教材,掌握教材每一栏目的编排意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4.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人朱熹说过:“观书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学者非常重视自身的诵读,私塾老师也要求学生诵读所学的内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情形:“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坳过去,拗过去。”  相似文献   

16.
闫虎 《教学随笔》2016,(3):155-155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9.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然而,置身大多数文言教学课堂,听到的是教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缺少的是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  相似文献   

20.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