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2.
王萍 《新闻大学》2001,(3):62-63
19世纪中叶前后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办报,广泛宣传基督教义思想及西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同西方各国的交流,开阔了国民的视野,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西方传教士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  相似文献   

3.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大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下被迫打开.伴随着殖民侵略的不断加深,国内人员构成逐渐发生了变化.大批外国人从沿海各地涌入,其中包括商人、外交使节、军人,还有传教士这类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始于明朝来华的利玛窦,当时中西方尚处于相对和平的交往中,利玛窦等人受到了帝王及官员的重视.但鸦片战争结束了这种互相交流的状态,"中外文化走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列强强制性单项输入的特征"[1].此后的传教士便不单单是传播西方宗教与科学知识的群体,也逐渐成为帝国侵略的先锋军和辅助者.与武力攻击不同的是,他们企图将西方宗教教义渗透进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中,进而实现文化上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潮 《图书馆杂志》2006,25(9):79-80,25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态度,使中国人得以积极地接受欧洲产自鸣钟和《几何原本》等近代科学作品,接受利玛窦带来的关于世界地理的科学观念。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世界新地图为蓝本,在中国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陆续付梓的利玛窦中文世界地图有多种版本,其中包括1584年版《山海舆地图》、1596年版《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版《山海舆地全图》、1601年版《舆地全图》、1602年版《坤舆万国全图》、1603年版《两仪玄览图》。这些传递全新地理科学知识的世界地图面世以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很快流传到亚洲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5.
厉永平 《兰台世界》2011,(11):44-45
儒学与基督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思想财富,是中西方历史文化的精髓。本文对儒学与基督教仁爱的普世价值进行了历史的分析研究,通过探源这两座人文宝藏,窥见其普世价值的异同,追寻当今世界根源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学与基督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思想财富,是中西方历史文化的精髓.本文对儒学与基督教仁爱的普世价值进行了历史的分析研究,通过探源这两座人文宝藏,窥见其普世价值的异同,追寻当今世界根源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龚颖 《大观周刊》2012,(3):32-32
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剧了对外扩张、叩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基督教新教也试图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当时清政府禁教的背景下,马礼逊作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译经办报、开办学校,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活动,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刘胜男 《青年记者》2017,(9):101-102
早在明朝时期,不少地方就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清朝也不例外,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东方国度.来华传教士创办了多家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式媒介,报纸随之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停刊时间恰恰与清朝光绪时期相吻合,光绪帝在位期间,灾变频繁,灾情异常严重,《万国公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灾害报道及呼吁灾荒救助的任务,正是在《万国公报》持续的、大力的宣传和不遗余力的灾荒救助中,西方的赈灾先进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中,折射出耶儒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相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柏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所运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通过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作简介,并引用白瑞的文化适应理论及文化整合策略对其教策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利玛窦传教策略对当今跨文化交流中既坚守自己原有文化,又融合其他文化的“的而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在华28年,他调整传教政策,奉行"上层路线",广泛结交中国儒士,得到了士大夫的接纳与认同,他们以赠诗的方式表达对利玛窦的认同与情谊,赠诗彰显了中西交流的文化意义。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初七日,利玛窦奉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o,1539—1606年)之命来到澳门,次年九月初十日,随同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抵达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在华传教会所。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张毅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近年来的学术界,颇兴域外汉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之风,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流传海外的现代新儒学,即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新展开。对传统儒学和现代新儒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基督教会陆续派人来华传教,这与向来信奉佛教、道教的中国人产生抵触,影响最大的当推发生于同治九年(1870)的天津教案,此案令晚清重臣曾国藩名誉受损。长期以来我们接受这样的教育——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福音"是一种文化侵略,在这样的语境下往往全盘否定基督教会的有益作为。然而考查历史不难发现,教会与当  相似文献   

15.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17.
近代来华基督教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常与中国社会发生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往往酿成教案,使清政府陷于外交纠纷.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的教案多集中于沿海和内地,东北地区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天主教.在东北新教为数不多的教案中,吉林教案和辽阳教案影响较大,反映出晚清东北政教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明代来华耶稣会士站在宣教的立场上,对孟子思想进行了耶教化的诠释:将孟子有关"天"、"上帝"的概念,与耶教的"天主"进行了会通;把孟子的"仁"学与耶教"爱"的伦理进行了融合;至于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观念,由于违背耶教教义,传教士进行了批判性诠释——在否定孟子原有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的新人性论,并重新为儒家定立"孝之说"。  相似文献   

19.
自从16世纪下半叶葡人发现海路之后,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华,渐渐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从第一部先秦典籍《大学》和《论语》部份篇章被译成拉丁文到徐光启和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出版,宛如繁星点点嵌缀在中西文化的苍穹上,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中钱德明编著的18世纪著名的巨篇《中国杂纂》就是这点点繁星中的一颗明星。这部4开本16册的鸿篇,从1776年出版第一卷到1814年第16卷付梓为止,前后耗时40年,它是在天主教耶稣会一批学者、史学家合作和支持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出版视野》2007,(2):45-45
最早发明汉字拼音的人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金尼阁于1610年来华。于1618年回欧洲募集了7000部图书带到中国。并转赴晋、陕开教,他在山西结识了精于小学教育的韩云。两人经过半年研究,将成果整理为初稿。在泾阳,他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王征。他们三人“互相质证细加评核”,在利玛窦等传教士学习汉字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修订编制成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汉字字汇,时为1626年。人称“利、金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