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给了报刊发展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环境,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争得广播电视报的一席之地,笔者深感心系百姓至关重要。心有百姓方向明。众所周知,报纸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基于这一认识,作为广播电视报的一名编辑,就应当既要胸有党情国情,又要体察民情民意,努力发掘广播电视报背靠电台、电视台的优势,不惜篇幅大量编发播出节目预告和电台、电视台精心策划的重点节目介绍。为了弥补广播电视报没有自己政治经济新闻的遗憾,根据广大…  相似文献   

2.
发韧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广播电视报 ,迄今为止 ,全国已有200多家城市广播电视报 ,加上中央级、省级广播电视报 ,它们已与广播、电视一起 ,形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传播界“声、屏、报”三位一体的立体宣传格局。广播电视报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 ,究其原因 ,一是依附于广播、电视的这份报纸同时又是对广播、电视的延伸与补充 ,其导听、导看的职能 ,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是广播电视报是一份具有浓郁晚报风格的家庭文化报 ,人们在知识性、愉悦性和实用性的阅读中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于是 ,广播电视报在90年代中叶迎来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3.
10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电视报《电视周报》(即《中国电视报)的前身),在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下应运而生。随之,各地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已有广播电视报140多家,实际上已形成中央、省和地区市级“三级办报”的格局。据1990年的统计,其中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就有《中国电视报》、上海《每周广播电视》等lo家。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的期总发行量约4500多万份。仅从这一数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报,主要是省级广播电视报的行业近来呈整体性弱势。北京广播电视报免费发行的失败,表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大的改变。据了解,全国范围内期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年广告额在500万元以上、还未亏损的广电报现在已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5.
虽然广播电视报仍维持着较高的发行量,但随着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地位下降,加上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在现代报业发展中广播电视报自身的优势不优,劣势愈来愈明显,广播电视报发行市场的前景并不乐观。面临来自报刊市场的竞争。这个竞争不仅来自于广播电视报与综合性报纸的竞争,而且有广播电视报系统内的竞争。如今可供读者选择的报纸越来越多,综合性报纸可以刊载未来2天以内的电视节目预告,从而打破了广播电视报独家垄断电视预告的局面。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许多报纸不借用整版篇幅刊载大量的影视信息,使其报道面几乎…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播电视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它是广播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代之需。从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来看,城市广播电视报走的是一条借鉴省级报纸和城市大报的经验,而又根据自身条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道路,至今已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各家城市广播电视报在当地都小有名气,为市委、市政府所重视,成为广播电视宣传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纵观目前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的现状,普遍采取的是以广播电视为依托,逐渐向影响文化延伸发展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报作为报业界的一支新军,已经以它独具特色的风貌赢得了广大读者,并风风火火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各级广播电视报刊近300家,期发行量约4000万份左右,仅市级广播电视报,每年创收大约3至4亿元,成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8.
也谈省级广播电视报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省级广播电视报曾经创造过辉煌,期发量在当地的报刊发行量中独领风骚、遥居首位。只是进人九十年代,省级广播电视报的“霸主”地位才受到了挑战,发行量逐年滑坡。省级广播电视报由巅峰滑到谷底,令报人坐卧不安、忧心忡忡。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各报开动机器,解放思想,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纷纷掀起“扩版热”“增版热”,从4开8版扩到12版,16版、20版、24版,有的还全年出彩报。扩了版,套了彩还不提价,宁愿报社承担巨额的扩版、彩印费用,也不把负担转嫁给读者和订户。再比如,各报在发行方式上八仙过海,各显…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对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报作一粗略的浏览,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曾经风靡一时的“炒作”这星那星的篇什,在报纸上明显减少,几至寥若晨星,而昔日为老总们困顿的言论,却异军突起,蔚为大观。这表现在:一、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各报相继扩版、增版,纷纷办起评论专栏。如《中国电视报》的“荧屏思考”、《湖南广播电视报》的“一周论语”、《辽宁广播电视报》的“视听茶座”、《福建广播电视报》的“一家之言”、《吉林视听导报》的“一吐为快”、《甘肃广播电视报》的“新世说”、《山东广播电视报》…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而兴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85年,全国仅有46家广播电视报,其中省级广播电视报有二十余家,而城市广播电视报不足二十家,当时的城市电视台也不足五十家。到了1995年,全国计有电视台982家,有线台1202家,教育电视台941家。(据《文汇报》)相应地城市广播电视报也发展到200—300家。 城市广播电视报兴起,打破了省电视报的一统天下,一个省多的拥有城市电视报20多家,少的也有10余家。如某省广播电视报,1985年发行量曾突破130万份,而到了1995年,发行量只剩下了20-30万份;从地域上也相应缩小.原来几乎遍及全省各城镇,如今仅限于省城一带。 城市广播电视报迅速兴起,是有宏观经济基础和主观人为因素的。在经济基础相对贫乏的80年代,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应贫乏,人民群众的业余娱乐生活迫切需要这份报纸,因为那时候,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消磨在电视机前的。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作为电视台与观众间的桥梁和向导,广播电视报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已经成为亿万群众生活中难以割舍的“生活伴侣”,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有效的宣传媒体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1983年,全国只有40多家广播电视报,到目前为止,已飞速发展到160多家,期发量达4000多万份,读者达1亿以上。然而,浏览与全国各地交流的百多种广播电视报,发现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广播电视报大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广播电视业繁荣发展之时而生,并随之逐步发展壮大的。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电视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预告广播电视节目的这张周报几乎在一夜之间市场份额激增,商品广告纷至沓来。许多未办广播电视报的省(市、区)厅局和地(市)局相继创办了自己的广播电视报,并把它作为广播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加以积极的扶持,从而在广播电视业内形成了声、屏、报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携手并进的传媒生态格局。广播电视报也因其投入小产出高,深人家庭多,读群广泛等等优势,而成为广播电视业  相似文献   

13.
刘奋 《新闻实践》2002,(6):45-46
广播电视报作为我国报业中的后起之秀,崛起于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目前,各家报纸期发行量在当地各种报纸中均名列前茅。但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广电报的信息资源不断地被其他报纸及传媒或多或少地占用,广播电视报固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报纸经营难度越来越大。另外,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使  相似文献   

14.
无论何种报纸,都以头版为要。广播电视报当然也不例外。笔者从事《南通广播电视报》头版编辑工作数年,就如何办好广播电视报头版有一点粗浅的体会。一、力求贴近性。“广播电视报”这一名称,就决定了它必须以广播电视为依托,也就是行话所说的必须带“电”。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求广播电视报务必贴近广播电视,如果说广播电视报的其它版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报的空前繁荣。八十年代末期,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上百家,期发行量4000余万份,是各类报纸发行量最大、自费订户最多的一种专业报纸。在书山报海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报异军突起,赢得受众青睐,争得了立足之地。广播电视报的兴起,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了活力。本文仅就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传播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全国260多家电视报的情况来看 ,目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发行量减少、广告收入大幅下滑的趋势 ,有一些广播电视报负债经营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业内人士及读者的关注 ,它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做为严肃的课题摆在了电视报同仁的面前。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发挥广播电视优势、办出广播电视报的特色呢 ?广播电视报在竞争中应该扬长避短 ,少走误区应该说 ,电视报的生存问题固然与严酷的市场竞争有关 ,但是 ,其自身力量的薄弱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认为 ,广播电视报的兴衰与它的经历很有关系。大多数广播电视报诞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市场经…  相似文献   

17.
以"视听向导"角色进入新闻界的广播电视报,曾有着发行大户的辉煌时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卫星电视出现、有线电视普及,受众对广播电视报的激情已冷落下来。开发广播电视报的报纸属性,借鉴其它报纸的经验,是众多广播电视报着力发掘的新的生长点。许多广播电视报在探索过程中,在一版安排上都注意到周报与日报的区别,不追求时效性,只注重时宜性,以来访新闻性专稿来增强竞争力度;在其它版面安排上,都讲究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都讲究可读性.但在内容的选择渠道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游离广播电视,强化广播电视报的一…  相似文献   

18.
王成松  孙力 《传媒》2000,(2):27-29
安徽广播电视报如同所有的省级广播电视报一样,曾经有过发行量超百万份的辉煌,但在报纸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尤其是各地市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以后,省广播电视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报在全国报纸系统中,应该说是一枝新绿。广播电视报因其年轻和独有的特性,其发展尚无成熟经验可资遵循,所以它只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在不断地否定自我中前进。大连广播电视报在创办十五年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稳步前进之路,虽说在发展中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引起全国同行的关注,但我们认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大连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今天也只能算是初步具备了新型广播电视报的雏形。如何面对实际,适应社会发展,树立崭新媒体形象,提高报纸整体质量,广播电视报行业确实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一、城市广…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与创新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媒介大家庭中,广播电视报越来越处于劣势,发行量从百余万份迅速下滑到几十万份甚至是几万份。与读者的“移情别恋”同步,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客户也纷纷“转向”,广播电视报又必须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广播电视报如何走出困境并寻求自身的发展?本文拟从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介联手,从而实现借势发展这一视角进行探讨。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体联手,可以大大加强对某一新闻或问题的报道力度,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报自身的影响力,这对素有“小报”之称的广播电视报而言,更显重要。从1999年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