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爱玲的童年时代失爱于父母,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正是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使得她作品中的家庭总是残缺不全的。这些人生体验不仅对张爱玲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张爱玲一生的悲观情绪,使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气氛。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人情世态。在现实世界的经营之余,她又营造了独特的心灵感悟空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丰富的细节和缤纷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现代生命体验。作品中贯穿着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虚无的敏锐感受。以此为起点,张爱玲生发出对现实、未来与理想的全面质疑,但质疑的结果则是对传统的皈依和对个体精神奋起的否定。这是沉沦的人生选择,掩藏着张爱玲精神上的怯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是家族“古老记忆”烙下的印痕,是她作为精神漂泊者的语言。她用服饰的盛宴、色彩的狂欢建构起奇异的人生与艺术世界,体现着她对传统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扬弃。理解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成为走进张爱玲内心世界和艺术世界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始终迷漫着一种令人低徊不已的悲凉气氛。不论是嘲弄、讽刺还是调笑,都只是这悲凉的点缀和铺设而已。张爱玲的小说虽也传递出人生命运的无常感.她的人物也常有失败和挫折,但由于她能站在人生悲剧的幕前欣赏平凡人生的快乐,她的小说也就没有绝对的大悲。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却可以说张爱玲是深刻的;不能说张爱玲是最重要的小说家,却可以说她是最具有西方现代精神特征的小说家。张爱玲选择苍凉这一审美基调来感悟人生、阐释生命,充分显示了她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在此意义上,张爱玲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而是现代的属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悲剧观。因此,苍凉所显示出的是悲剧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张研热,然而她的散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且不说早在1938年她就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英散《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仅以大家所熟知的《天才梦》(1939)而论,就比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早发表四年。从事张爱玲研究多年的台湾东海大学中系副教授周芬伶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她的散却是新时代的开启。”此言充分肯定了张爱玲散精神的现代性。张爱玲的散成就,不仅体现在那遍布于作品中让读惊羡不已的散珠碎玉般的字和奇语,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捉摸不定、总是充满新鲜感的“解甲归田式自由散漫”的章结构;张爱玲的散,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学传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追求,毫无避讳的书写着对凡俗而真切的市井生活的好感,在对卑微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缺失、传统化的负面影响予以深刻地批判。张爱玲的散,与五四学倡导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富于批判精神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默契     
张爱玲,一个传奇般的女子,一个在字里行间翩然舞出人情冷暖的艺术家。我对张爱玲的深刻印象,不是源于她的文学成就,也不是源于她华丽的人生(包括那高雅而安然的辞世),而是源于她的一篇或许不被世人奉为经典的短文。那是一篇不过百来字的散文,  相似文献   

9.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对人生"荒凉"的感悟自然带上了她与生俱来的性别体验,当我们重新审视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时,在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有的只是一份冷酷的现实和残酷的清醒.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和敌对的人格心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她在特定时代对东西方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文本以华丽精彩的故事性填补了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故事普遍性缺席的局面;她以文化符号的个人主义姿态,迎合了当下受众最大程度与欲望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她用华丽苍凉的文本和诡谲、灵异而优雅的文字弥补了现代人在紧张、焦躁、黯淡的生活现场对“美丽”的咀嚼和憧憬;张爱玲的文本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使人们在她那里找到了一种寄托。这些或许就是她和她的作品频繁闪现在各种不同的话语语境中,演绎着时代的新性传奇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一生都寻求着双重意义上的家园,但物质意义上的家园无可奈何地被毁灭,精神意义上的家园也在被毁灭的明中陨落.在作品里,她用“男人没落”的主题替代了“家族没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池莉是一位对中国当代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世俗情怀有着深刻感悟的新写实小说家。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就是用一种纯洁生活的态度再现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加厚一天之内的生活琐事。文章在叙事方式上、肖像和环境的描写上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方面都采用了"还原生活"的写实创作手法,将实实在在的生活轨迹艺术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有一种率直的"真"和自然的"实"融会在里边。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写实"的代表性作家,池莉的小说描写了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表象,更写出了被烦恼笼罩的生活底色和人生基调,爱情是苍白无力的,婚姻是现实庸俗的,整个人生是真实的烦恼事项的堆积,而不是人们预设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三种常用符号来写女性,即:花、衣服和房子,但她并非认同男性的命名,而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男性的符号书写进行了改写和反写,颠覆了男性看女性二元对立的观念以及符号化的命名,女性一直被遮蔽的真相显现出来。显然,张爱玲相信,男性对女性人生所造成的打击和伤害在某种意义上会变成女性成长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观苍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认为,张爱玲小说悲观苍凉的基调源自其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是中西两种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走下神坛的母亲——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母亲的书写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