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洁 《上海教育》2016,(Z1):24-25
建青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家校共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和途径,努力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切实发挥家校共育的功效,提升育人效果。多年来,建青实验学校围绕"家校共育"的新理念,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依靠家长力量、教师智慧,成立"教育伙伴"团队,开发、开设并实施了多种家校共育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合力育人的教育伙伴团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是时代之需,育人之要。但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仍然低效,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育人效果。并且,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缺乏动力、家长被动参与、育人工作滞后、培训边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相符。本文从三个方面明晰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并对家校共育机制优化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只有家校共育,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化的效益。即时通讯软件的运用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便捷性,符合当下家长和学校的沟通需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当下,微信和腾讯会议的普及度和使用率较高,促成了家校共育交流方式的变革。教师利用微信呈现形式的丰富性、灵活性特点,实现家校共育中的育人功能;利用腾讯会议具有的交互性、稳定性特点,开展家校共育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得益于以上两个即时社交通讯软件的加持,促进了“双减”背景下教师、家长和学生合力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和学校教育的有序开展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家校“重管轻育”、主体关系失衡以及共育能力分化等问题亟待破解。需要在生成取向、目标取向以及相互调适取向这三大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进一步践行育人初心,提升合作共育能力;不断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边界;持续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效益叠加,构建多主体共育的新格局。使家校共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家校共育是全方位育人的必要途径。家校共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今,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校也迎来了家校合作共育新时期。学校需要在家校共育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家校共育打通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育通道,形成教育合力。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就家校共育的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家校共育实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学校教育重在“教书”,家庭教育重在“育人”,两者若是能够实现深度结合,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整理归纳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首先分析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这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还可以提升教育的及时性。基于此,依据家校共育需求与特点,简要阐述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夯实家校共育基础;合理设置家长课程,构建家校协同局面;有效建立沟通平台,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促进情感交流;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完善的共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了解家校共育在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保障、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困境。应进一步丰富家校共育的思路和形式,满足家校共育的发展需要,形成多元化、虚拟化与实践化结合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强化家校共育的思想认知发展,明确家校共育各方的责任和基本目标,注重家校共育内容形式的创新,持续稳定地提升家校共育的价值,形成智能化的家校共育模式以及方法,凸显家校共育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质量提升,需要增强家校协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补充,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本文对普通高中家校协作模式开展研究,结合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要求,探讨了家校协作形成长效机制的途径,主要包含借助“育人导师制”、构建一体化家校共育平台、定期举办“家校共育”等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9.
基于合作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目的是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中心的教育发展。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家校社合作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合作共育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师教育的主线,体现在教师教育标准中。同时,合作共育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核心,在新的理论课程与原有理论课程中得以彰显。教师在职前和职后阶段中的实践体验是基于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合作项目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增强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体验。从实施效果来看,美国多数高校均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仅有少数职前教师没有接受充分的教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王华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双减”政策的实施,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要实现“双减”背景下学生高效学习,这对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且缺一不可,家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提出“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有效保障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必不可少的成长环境,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和道德发展、塑造健全道德品格的重要教育场所。加强家校联手共育,可拓展道德教育途径,有益于培养、强化与巩固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然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共育处境尴尬,存在目标定位偏狭、组织运作不力和教育影响失调等诸多弊端,弱化了育人成效,其对未成年人道德健康成长的危害不言而喻。确立并稳定有序地趋达目标、畅通合作渠道、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家校合作走出误区、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下,学校不仅要承担学生教育的任务,还要履行家长教育的任务。为此,学校需要明确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内涵和实施原则,并积极探索实施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文章从导师的指导任务、导师的指导技巧、导师的绩效评价以及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差异等方面,阐述了对学生实施导师指导和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宏龙 《江西教育》2024,(13):58-59
<正>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学校家庭社会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不同,加上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导致校家社三方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存在着校家社共育机制不健全、育人目标有分歧,校家社三方职责不明、界限不清等问题。随着建设教育强国实践的不断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奏响校家社共育新乐章,建立新的教育机制,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家校共育的观念和模式逐渐兴起并深受各类学校的重视。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较为依赖家长的状态,因此,在此阶段采用家校共同育人的模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使用家校育人的模式,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协调配合,能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文章提出宣传家校共育、构建家校沟通平台、丰富家校合作形式、充分发挥家长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等策略,以此助力家校共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李萍 《中小学管理》2023,(12):49-50
<正>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当前实践中,由于存在协同育人的意识淡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边界不清的问题,导致出现家校共育合力弱化、教育生态失衡等现象。如何打造家校共育新样态,真正形成协同机制,有效发挥共育效能,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家校共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双减”政策出台后,原有的家校共育生态失去平衡,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改变,育分教育理念的消解;育人路径转向,单一培养模式瓦解;评价体系更迭,一元评价模式解构。基于此,学校层面应完善共育架构,加强培训力度,丰富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教师层面应拓宽课堂育人渠道,共建和谐家校关系;家长层面要协同学校共育新人,鼓励投身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家校共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陕西省C校是陕西省内一所职业院校,以陕西省C校为例,从家校共育视角探讨了职业院校情感教育的运用与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C校在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家校协同育人理念较为淡薄,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校协同育人内容活动单一,未能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家庭环境原因导致家长对情感教育的落实出现偏差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制度,提高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方式方法,在组织参与活动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注重校社联动,减小家庭环境对开展情感教育的不良影响等措施。希望能够引起部分职业院校对家校协同育人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信息互通的壁垒,阻碍了家校协作共育。因此,打通家校沟通壁垒,达成信息有效互通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建构的关键。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自身在家校协作中的角色定位,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完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家校共育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家校协同意识不强、家校共育课程缺乏且形式单一、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广州执信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1+1+n”家校共育生态体系,主要实践路径包括以五育并举为目标指引,以亲子沟通等六个主题为课程框架,以多元实践活动为落地平台。家校共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优化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共育课程、探索对于家校共育的科学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欢  李娟 《中华家教》2022,(1):13-19
世界关注教育变革,教育推动世界变革.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家庭、学校、社会融合育人正面临世界无限、变革无限的局面,各种办学要素广泛连接、交汇聚能,让我们对教育新样态给予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充满期待. 一、聚焦:家校社共育之"识"——成长无界 家校社共育是当今时代的教育共识.然而,大家对于共育方向、内涵、结构、载体、路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