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在书写过程中经历了世代流传,打上了很深的民间文化烙印,具有民间积累特点。其中"刘备招亲"明显具有民间"傻女婿"类型故事的特点,蕴含着民间"三段式"的创作形态和"巧与拙"的喜剧因素。从民间视角对比"刘备招亲"与"傻女婿"故事,对《三国演义》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早期西游文学文本以至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之“妻”有三:裴海棠、卵二姐、高翠兰。这三个形象的设计分别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渊源,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情况下的艺术匠心。但一贯地都主要服务于猪八戒典型形象的塑造,即作为猪八戒欲望的对象,以成就猪八戒为世俗“好丈夫”、“好女婿”形象,尤其是帮助突出了猪八戒“有顽心,色情未泯”(第一百回)之为“色”所累者的本性。这一本性是八戒修行学佛最大障碍,却是他作为文学形象最根本的性格特点。至于从《西游记》两写猪八戒“倒踏门”的无所顾忌甚或以为得意,推断其《西游记》的作者不象是父为赘婿的吴承恩,虽不自本文始,但其作为《西游记》作者非吴承恩的内证,却是再作强调而决不过分的。  相似文献   

3.
明代阳明心学对《西游记》影响深广,本文拟从"自然人欲"与"正心诚意"两方面分析心学视野下猪八戒形象与心学同中有异之处,从而揭橥猪八戒的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4.
猪八戒形象新解——《西游记》新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新角度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进行重新认识,以挖掘出潜含在这一形象中的文化内涵。首先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入手,考察了猪八戒形象的产生,阐述了吴承恩对猪八戒形象的独特艺术创造。其次又追根溯源,探讨了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意义,指出猪八戒象征着人类的贪欲:食欲与色欲。最后联系吴承恩的身世遭际及创作个性,分析了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意识,以及在这一形象中所映射出的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是明朝中后期崛起的世俗欲望在小说作品中的反映。猪八戒身上贪食贪色等性格特点就是明代世俗人性的一种折射。正是基于此,猪八戒的形象被广为接受。论文将从这一方面来探析猪八戒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孟获这一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得益于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这一故事使得孟获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在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孟获形象则与汉族史料记载中的存在较大差异。文章结合西南地区布依族、彝族、白族的民间文学与汉族史料对孟获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孟获形象。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这些形象寄托着当时人们的不同感情。很多女性被歌颂,甚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我们研究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从文化层面上来认识中国女性的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傻女婿拜寿     
传说有一个傻女婿到岳父家拜寿。出发前,他的父亲一再叮嘱,一定要说吉利的话,不管看见什么,都要加个“寿”字。傻女婿认真地记着父亲的话。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就叫“寿烛”,见了点心就叫“寿糕”,见了面条就叫“寿面”,见了水果就叫“寿桃”。岳父见女婿言谈得体,心里非常高兴。可是,正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面条时,傻女婿发现有一只苍蝇停在岳父头上,就对岳父说:“不要动,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气得全身发抖,不小心把面条泼到新衣服上了。傻女婿吓得赶紧掏出手帕去擦,边擦边说:“好好一件寿衣,被面汤弄脏了,真可惜!”岳父听…  相似文献   

9.
本以经验主义为聚焦点,透视了猪作戒形象的社会心理构成,分析了经验主义的得失与猪八戒的荣辱。猪八戒虽然曾为神、妖,但“平常人”是他形象的本质,农村形成的经验主义是猪八戒经验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以其人情味最浓,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极为生动感人,光彩照人。猪八戒贪食、好色、嗜睡、偷懒等特色在《西游记》中都有一系列的道教术语与之配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被读者珍视。《西游记》中描写了各种动物,通过对动物的神话,将历史幻化,最终以"幻"为定型。本文将以孙悟空与猪八戒为例,来谈一下西游记动物形象的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是由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自觉创作。原生性与民间文学血肉相连、同气连枝,是民间文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特点,以产生和流传在偏头关的传说故事作为个案,探讨分析其创作、流传、变异和传承中体现出的原生态特质,可以总结出原生性就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魅力所在。正统"民间文学"理论在新的建构阶段,应重视、吸纳、丰富和保护其原生性的特质,以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东北民俗的文学化研究为切入口,通过分析东北民俗文学中的神话、民间文学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出"母性创世""女爱男"等独具东北文化特色的故事基础结构。东北二人转作为生长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模式必然受到东北民俗的影响,二人转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深受东北民俗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影响,最后以二人转《蓝桥》为例,深度分析了女主角蓝瑞莲的女性角色形象,印证了前文观点。  相似文献   

14.
猪八戒的孙子小猪八戒自幼营养过剩,肥成了一个肉墩,颇有祖父遗风,于是猪八戒就乐呵呵地叫小猪八戒“肥肥”。肥肥因爷爷是个名人,在众人面前难免趾高气扬。肥肥自然很注重自我形象,或西装革履,或一袭礼服,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动不动就高唱自  相似文献   

15.
最能体现《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幽默品质和游戏精神的是猪八戒形象。通过分析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中所表现的美学内涵及其童话品格,借以阐释这一形象自身的童话价值以及对于当代童话创作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之丑主要是从形貌之丑和性格之丑来塑造的,他的形象之丑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化丑为喜、化丑为悲四个途径而转换成了一种艺术美。猪八戒形象之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的形象之丑是一种否定性的美学评价,表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解放,同时又拓展了审美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畲族民间文学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畲族女性,充分反映了畲族女性在本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丰富的女性文化特征。试从女性视角对畲族民间文学进行研究阐述,全面地概括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特征,对研究畲族传统文化特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论述了"家园意识"是人们对家园的一种有意识的、热切的关注和表现,它是人类对于自己生命的源头、立足的根基、情感的凭依、心灵的栖息地眷恋的内心表达。在此视角下解读《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使其形象具有了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真实性。指出猪八戒的"家园意识"是在曾经安定而美好的生活和颠沛流离的取经旅途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中形成的。同时指出家园意识的出现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猪八戒的家园意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民间文学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表现,这一问题曾经是学术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有深入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传统民间文学及其类型、近代民间文学及其类型、近代民间文学传承与传播中的民族情绪及其与族群、地缘问题等的密切联系、近代民间文学类型及其对于传统民间文学类型的继承与创新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水族民间文学作品按文体形式可分为"散文形式的水族民间文学作品"、"韵文形式的水族民间文学作品"、"韵散结合的水族民间文学作品"三大类别。其中,韵散兼用、说唱结合的水族曲艺"旭早"是我国少数民族曲艺中的一朵奇葩。水族旭早的源头是水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水族旭早的产生是水族社会生活的需要,水族旭早的嬗变是水族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