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正"新课标政治必修一"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其中关于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是重要内容,但在中学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制度史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见"与"不见"的不足,下面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谈谈对制度史教学的建议和看法。一、制度史教学存在的问题1.只见具体制度,不见其中的政治智慧制度的变革体现了治国者的政治智慧,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序言开  相似文献   

2.
严耕望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著述,其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史、交通史、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其独到的见解,最近我在阅读先生《治史经验谈》及其著作论文选集的基础上,融合自己接触历史学、学习历史的一些体会,写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奠定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比较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比较政治制度》的课程建设,必须从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入手,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整体上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政治学专业学习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书院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院史资料》是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对《中国书院史资料》作者对《文献通考》相关资料理解的再理解可以说明,书院史料的征引与解读应合于基本的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教育学及所属历史场域的本真。作为一项历史研究,书院史研究理应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在主客观对话中迫近书院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继《秦汉人物》之后,沈星棣教授又把他的《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奉献给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全书共有34万字,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同世。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研究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有着极其发达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官吏退休制度即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官吏退休制度源流极古,滥觞于商周,至今绵延不断。然而对官吏致仕这个至为重要制度的研究却很薄弱,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历史时期,对官吏退休制度史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却无人问津,至今还没有一部有份量的学术专著问世。《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一书则对我国起源甚早而又未能完臻的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深刻而详尽、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从而第一次梳理出我国古代官吏退休演变的基本脉络,成为官吏退休制度研究的拓荒之作。披览全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必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人教版)一课,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Ⅰ》所列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编写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阐释发挥的关系网络,这一形态,对古代乐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探明古代乐律学的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部分(1课时)。在近代政治制度变化中是创新的一个国家,前面继承罗马希腊的传统,后面开启欧美政治制度,是近代历史的开端,无论对于英国还是整个世界历史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本课有两个子目,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历程,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学》是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重要课程.《政治文化学》的教学模块设置可以包括五大方面:政治文化基本理论模块、政治文化经典著作选读模块、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模块、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模块.通过《政治文化学》的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掌握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比较中西政治文化的发展差异,弄清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由云南师范大学外国学教授刘孝先生主编的《罗马学史》,已于2003年10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6月第2次印刷。古代希腊罗马是整个西方化的重要起源。没有希腊罗马,就没有后来的西方化。但是,在该书问世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罗马学史。《罗马学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空白。该书共分四章:狼奶哺育:罗马学概况;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神话学、民俗学研究入手,参考古代历史著作及礼乐制度,对楚辞《九歌》研究中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九歌》命名由来、楚地祭祀制度、“山鬼”所据创作原型等试图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仝建平 《文教资料》2013,(5):184-185
国内的历史专业大部分设立在地方高师院校,这些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学历史师资的主要任务,搞好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作者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同行切磋:限于学时,《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应以政治史为主,突出制度;教学内容应尽量反映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应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  相似文献   

13.
李长林1931年生于辽宁沈阳市。195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是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富有成果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世界古代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发表史学论文近百篇,其中20余篇为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戏曲研究》、《中国近代史》全文复印转载;有些文章被《中国历史学年鉴》摘录、《世界历史》学术研究综述中评介。出版著作5部。2010年9月,他选编了发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的论文70多篇,结集出版,共80万字,取名《采蜜集》,由岳麓书社刊印出版。文存有五个特征与亮点。  相似文献   

14.
主讲人简介:邢铁。1957年3月出生在冀南平原的新河小镇。从1978年开始陆续在河北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导师李埏教授)和博士(导师张国刚教授)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选举担任过院长。主要从事以唐宋为中心的古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出版了个人专著《户等制度史纲》、  相似文献   

15.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 ,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二书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较完整地反映了两人对历史编纂学的认识 ,对今天的历史编纂学研究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为什么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中讲到北宋名的科学家沈括及其作《梦溪笔谈》的时候,提到了英国学李约瑟给予了沈括和《梦溪、笔谈》极高的评价: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此很不理解:这与教材的表述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教材中只是着重点出了沈括在天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人们的正确认识总是在实践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2年审查通过)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这五本教材都是按章节体编写,每章有二到八节不等,整个课文按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规律安排,有些一章就是一个阶段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对皇帝的教育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内容。入宋之后,士大夫们在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观念引领下,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突出影响了宋代的皇帝教育。北宋重要的史家和士大夫范祖禹在其所著《帝学》中,对宋代诸帝接受教育的形式、内涵及皇帝教育的意义都有所论述,是宋代士大夫关于皇帝教育的最为详细丰富的著作,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20.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