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海男是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县城》,以一种诗性的叙述话语建构奇幻的异域情调和令人意外的境遇,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人性。在肆无忌惮的皮肉生涯里窥探人性的灵与肉。作品流露了女性自身最隐秘的思想,她的这种"裸露"颠覆了女性作家这一群体以男权为主的创作。作品的女性写作呈现出一种对男权的反抗,她游刃有余地掌握着女性创作的主动权。同时,她同另外的女性文学作家一起也在为建构属于女性自己的写作传统做着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短篇小说作品。女主人公费丝从最初的血肉形象到陷入失语状态,其形象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极深的男权叙述逻辑。"宗教皈依"集会可视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群体处于"被看"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男权社会的根源、女性群体的个体意识觉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由于童年经历和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女性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敏感切入那个特定时代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了她们不自主的卑微生存处境,再现了女性封闭、沉默匮乏、依附性等亚文化群体特征;张爱玲认为女性的这种群体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甘为奴。作家这种深沉、严厉的女性内省意识,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女性文学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独特而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整部小说中第一个出现的女性人物香菱,生得模样齐整、性格温柔、娇憨天真,有着特殊的气韵.但在封建社会中,她不可避免地成了鲜活女性群体中的“应怜”者、男权传统藩篱束缚下的“隐形人”和封建社会“有命无运”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车轶 《华章》2010,(28)
铁凝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女性意识,并具有独特的特点.作为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作家,她一直以其无限的同情和理解关注着女性世界.通过其小说中生动鲜明的男性、女性形象,对女性真实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描写,直面女性惨淡的人生,自觉从容地叙述女性有声有色的人生故事,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表达对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关爱.她在对男权社会进行强烈控诉的同时,也将笔锋直指女性自身弱点,进行批判性自省.从主观的虚化、丑化男性,控诉男权社会,到对女性的自省和对男性的客观审视,铁凝的女性意识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来女作家走进了历史女性叙事的行列,打破了男性独霸历史叙事的局面,女性对自身历史的叙述,不仅使女性群体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权力,而且也构成了对男权话语的挑战、修正、颠覆、补充。在这百年中,女作家对历史女性的叙述与阐释也受社会风潮、时代话语的规约,但是,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自我主体的探索始终是女作家历史叙事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兴起的女性文学创作新潮流中,林白以她特有的女性写作立场、极端个人化的写作姿态凸现出非同寻常的意义。她以充满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言说策略和生动的笔触述说着当代女性努力摆脱被男权文化叙述的命运、实现女性本我价值的愿望。她依仗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对女性生命世界进行个人主义的哲学关照,并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主题话语和审美品格:遵从内心的声音,只为心灵写作。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个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表述的故事。小说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庄之蝶与几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沉浮与挣扎,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男权话语对女性进行想像和叙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已被男权意识所异化。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实质上只是一群生活在男权规范下的木偶,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这部作品,解构小说中虚假的女性形象。观照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4,(1):30-3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中关注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及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在她的笔下,许多女性通过救助动物的行动与男性权威相抗衡,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直接反抗男权社会,并通过承担生态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欧茨以此批判男权思想,关注遭受男权思想压迫的女性和自然,展现了她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修辞论的角度重读影片《英雄》,可以发现张艺谋艺术追求上的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变叙事”、和“寓言体”向“大叙事”和。象征体”的回归.而引发这一转变的动因,则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焦虑。这是一种处于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影片运用艺术的手法为缝合这一心理缝隙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修辞方案,但依然还是露出了力不从心的缺口.  相似文献   

12.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3.
郑丽丽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38-39,45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普通的与传奇的、熟悉的与陌生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巧妙地调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在她的叙事中表现了出来。她不但在男性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她的女性观,而且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进一步剖析了她对于中国男权(父权)社会的认识。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在场,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空上与现实生活强烈地错位,并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时空梦幻般的变化;叙事视角采取全知视角与人物内视角共存的双重叙事视角方式;叙事结构则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结构的中心。以上三者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模式,而这一叙事模式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来讲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重新审视张抗抗的文学创作,发现张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言的使用、南北对比的叙述方式、追求自由的文学主题都与张抗抗丰富的地理经验密不可分。故乡经验作为地理经验的一部分更是张抗抗文学创作的原点,为张抗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市民立场为核心的世俗叙事俨然成为文坛主潮,但却一直被某些批评家贬斥为“缺乏深度”。张爱玲、池莉都是奉行世俗叙事策略的典型作家,在世俗叙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两人为中心,剖析都市世俗叙事如何借市民立场这一平台来寻求深度品格,以期能有助于正确认识世俗叙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茉莉香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异类地位,她以男性叙述主角设置文本结构与叙事技巧,在聂传庆这个童男的视角与张爱玲的全知全能叙事态势中,性别的政治性被有意识凸现出来,体现了作家心灵、作品内涵及文本技巧互相纠结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傅华强 《培训与研究》2006,23(12):5-6,13
张贤亮的《绿化树》以章永璘的情感经历为核心来展示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其性爱叙事主要表现“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即“肉身”对于“饥饿”的种种经验,但事实上,附着于这些经验背后的其实是“人”对于“饥饿”本身的深入思考,“肉身饥饿”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恰恰是“精神的饥饿”。  相似文献   

19.
尚真写实是张岱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这一总体特征具体表现为,在表达方式上,以客观性的叙述和描写居多,主观性的议论与抒情只是穿插其间,略为点染;在描写对象时,则根据对象的特点,灵活选取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与生命同行     
歌吟生命是西部20世纪90年代散文最重要的一脉。冯秋子、刘亮程、柏原和张子选等作家的散文创作,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揭开遮蔽生命存在的文明面纱,逼近西部生命乃至所有生命的本真状态,在返身自然、复归生命本体的精神追求中,表现出了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仁慈态度和莫大的悲悯情怀。他们的散文体式也随之从传统散文叙事模式中突围出来,有了全新的散文艺术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