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视角解读张承志草原生态小说《黑骏马》。通过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对蒙古草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疏离与多年之后的回归和感悟,反映出蒙古草原文化崇尚的生态整体主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折射出作者对蒙古族生态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2.
马文化是蒙古草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草原牧民的命运常常和马联系在一起。在《黑骏马》中,黑马钢嘎·哈拉与它的主人白音宝力格的人生紧密缠绕在一起,从钢嘎·哈拉的身上可以解析出蒙古草原古老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相互碰撞后产生的几层不同的意蕴,同时也提醒我们古老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归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狼图腾》是一部描绘蒙古草原狼和牧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从一个知青的眼光,叙述了“草原狼”、“草原人”生存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历史渊源、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在其叙述中,作者力图彰显其古老丈明信仰的精神世界并构建出自身理想的文化模型,并着力构建一种凝聚族群力量和民族象征的图腾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4.
《草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作者通过对蒙古草原访问的生动、准确叙述,真实地表达了他对草原的热爱,表现了蒙汉人民深厚、真挚的感情,在读者心中唤起了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19,(3):60-64
张承志在小说里构造了一个与蒙古草原、黄土高坡、北疆山川这三块土地密切相关的动物世界。骏马、狗、羊这三类意象尤为突出,他笔下的骏马是英雄的坐骑,青春的见证;狗是忠诚的伴侣,前行的支撑;羊是宗教的寄托,神圣的象征。这些动物意象的设置,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存在从根本上反映了张承志对草原文化和苦难宗教观发自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新疆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属于北方草原文化范围,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造就了该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类型。论文对柯尔克孜族传统民歌文化现象与音乐形态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如何造就了草原文学?一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二是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宝藏和资源优势;三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纯厚的审美艺术情趣。草原文化是一种植入民族血脉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学就是为了表现地域文化而出现的文学样式。草原文学,正是从草原文化这个母体中诞生出来的。现当代的内蒙古草原文学,是古代草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饱含古代草原文学的独特风韵和民族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6,(6):33-37
"草原文化是指生息在草原地区的世代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1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当今,这种独特的丰富的草原文化资源正在被人们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蒙古族题材中国画正是在这片沃土的滋养下形成、发展。蒙古族题材中国画表现出对草原独特的赞美和依恋,同时也是画家主观感受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综述国内外图腾制研究后认为图腾制是一种理论假设,图腾制表现为一种分类倾向,这种分类倾向的两个外在表现是外婚制和文化标志系统;进一步通过蒙古族是否有图腾这一事例来分析和验证以上结论;最后,通过分析草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肯定了应用图腾制这一理论范式研究草原文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应昌是元代蒙古弘吉剌部贵族建立的城市,是元代著名的草原城市之一。应昌城地理位置重要,城市布局严整,反映了元朝蒙古统治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除了政治、军事中心以外,应昌城还具有交通、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应昌城定居人口估计达到数千人,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周边农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应昌城对漠南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草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元朝灭亡以后,应昌城逐渐荒废。  相似文献   

11.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西夏地区的饮食文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民族构成以及对外交往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为西夏人民的饮食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构成是西夏饮食文化形成的主体因素,西夏人民的对外交往则进一步丰富和改善了西夏人民的饮食。  相似文献   

13.
学界就草原生态的不同理解形成“恢复论”和“重建论”两种主张。现实的情形是,学界研究了自然环境演化、历史文化变迁和各类制度安排等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取得重大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界存在着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概念混乱,有效途径模糊,中介环节不明晰等问题,尤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为数甚少。由此该项课题亟待加大研究力度和规范强度。若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对草原生态应从其自然演化状况和历史变迁格局将生态恢复与重建在实践中给予双重具体观照达到现实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研究的简单僵化的历史时弊,从而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实践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特定的人类共同体在社会实践行为过程中,主观意识的状况和水平之群体性的反映样态。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构成,三种文化交融互摄、循环扩展,形成一个动态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城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长城中段位于阴山山脉,西段延伸到罗布泊。秦汉以后,由于森林破坏、毁草开荒及战争,长城中段南部大面积草原沙化,其西段河西走廊地区多处绿洲被迫废弃。其结果是秦汉以后的长城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中段向南退缩500千米,东段南迁100至300千米,西段则向东缩短了大约600千米。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草原生态重建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搞好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几年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内蒙古防止草原沙化、退化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全面开展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保护好现有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传统游牧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这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无形制度基础;重建内蒙古草原生态必须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必须进一步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8.
客家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我观以及和谐整体的环境观,把个体视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把自然界(现实环境)视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人类崇拜或者征服的对象。客家风水文化的这种整体和谐的环境观有助于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作自然的朋友,营造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研究它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挖掘以及当代环境心理、生态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雕塑是城市空间的艺术。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应该考虑到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公众三方面的因素。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也应该出于自身的体验和某种心态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的转移,大后方人口急剧膨胀和高度集中,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需求爆炸性的增长,给后方资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压力之下人们便毫无节制地掠取自然资源,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变得激烈起来,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森林和草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